相关内容列表:
家长会怎么开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12

编辑有约:新千年了,人人忙着往前奔。学生忙读书升学,家长忙赚钱,老师忙教育。忙里偷闲,师生家长聚首学校开一次会是多么的不易。这倒不值得一提,关键是家长会曲终人散之后,学生说窝囊,家长说憋气,老师感到没劲,正应了一家长的那句话:家长会,你再也不能这样开!

  家长会开不好症结在哪里?家长会怎么开大家才满意,再堂而皇之点说把什么样的家长会带入21世纪?冰点评说专栏请读者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周本刊将择优选登读者来稿。通讯地址:大连日报教育周刊。邮码:116002 传真:2654604 联系电话:2804445

老师也有苦衷

捷 健

  家长会的程序和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对此,一些教师也有难言之隐——

  张老师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班主任,提及家长会,感慨万端。她说,如今的家长会已完全模式化、程序化了,许许多多的老师们都把家长会当成了必走的过场。家长们似乎惟一关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班主任老师也只能围绕着成绩单做文章。张老师说,多年的教学已使她对家长会兴趣索然。

  蒋老师走上讲台才两年,他讲述了他第一次开家长会的遭遇。他说,读师范时,他对教育学、心理学感兴趣,对家长会的这种大面积与家长沟通的形式比较看重。他的理解是,班主任老师通过家长会,与家长达成默契,使学生身心能够沿着健康的轨迹成长。为第一次的家长会,他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还精心地写了会议提纲和讲稿。可是家长会的前一天,主管教学的校长将班主任召集起来,再三强调说,不允许班主任们在家长会上说得过多。一些相关的情况和要求,校领导会统一在广播里讲……就这样,蒋老师关于家长会的一番热情,被校长一席提醒给打消了。

  身为“名牌”班主任的方老师,提及家长会就咬牙切齿,方老师愤懑地说,大多数家长,将孩子一送进了学校,就认为大功告成,从不主动向老师过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偶与老师谋一面,就理直气壮地说:“老师,费心了,我可把孩子交给你了。”方老师说,每一听类似的话,她就憋气。班主任老师整日在校忙得像赶集似的,家长应体恤老师的辛苦,及时与班课任老师取得联系,来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方老师说,家长会她常常是满腹委屈地来开,会上毫不留情地训斥那些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双差生”的家长,告诉他们养不教,父之过,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开完会,妈妈就病了

   本报记者 刘晓华

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学校向家长们透露一下孩子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计划。作为家长也从中获取了许多信息。然而,家长会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或者说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作用?且听学生实话实说。

  李东伟是沙河口区一家中学的初二学生,而且是一名品学兼优的班干部,在记者想象中,也应该赞同家长会,但是李东伟的一番话却让记者大吃一惊,“偶然一次我上课没答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似乎抓住了把柄,两次开家长会都把这件事抖落出来,告诉我爸爸要‘注意孩子的自满情绪’,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会挫伤我的积极性,我平常的一些好事为什么不向家长说说?”黄燕玲是一所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去年下半年她和外校一位男同学交上了朋友,但用她的话讲“不到一个月,我就好像突然感悟到了什么似的和他分手了。”同时,她也把这一情况向班主任如实汇报,在不久前的一次家长会上,这位班主任竟把这件事公开了,“而且还当着那么多家长的面指名道姓,什么堕落了,什么这个人完了。”黄燕玲告诉记者,妈妈开完会回家就病了,“倒不是因为我谈恋爱,而是丢不起这个人,如果老师在会后同妈妈单独谈一下,会出现这个结果吗?”

  令记者吃惊的是,在采访的12位中学生中,竟有10位对这种家长会表示反感。一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家长会似乎成了“揭短会”,家长会的第二天,班里总会有同学拿别人的不是开玩笑,“我们同老师一样有自尊心,也有自己的隐私,可老师为什么不尊重我们的权利呢?”

德国:个别约谈

李雅卿

学年过了一大半,一年级的老师开始安排家长谈话。一个个个别约谈,真是不厌其烦。

  德国小学一年级既没考试,也没随堂测验,孩子大都自己上下学,家长和老师见面的机会不多。现在学校认为老师和孩子互相了解这么长的时间,应该对孩子有相当的了解,这次的会面,就是老师对个别孩子提出个别建议的时刻,因此家长都很在意。

  老师从卷宗里抽出一张写满字的记录卡,低着头仔细地看过去。然后抬起眼睛、笑眯眯地说:“宗浩是个好学童,开朗、干净、有礼貌。他的语言进步很快,你不必担心了。只是这孩子学德文有点不求甚解,常常念得漂漂亮亮的,却不一定了解那句话的意思,这样不好,我希望他能把每个字的意思弄懂。”

  另外老师注意到浩浩的数学学习反应比较快,上数学课无趣得很。她建议浩浩在数学课做完例题后做自己爱做的事,看看书,玩玩字卡,画画图,省得无聊。妈妈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忍不住又问一次:“您是说浩浩可以在上课时间看别的书?这不会影响您的教学吗?”

  老师耸耸肩,觉得妈妈的问题很奇怪:“他不吵、不闹,为什么会影响我呢?”

  过几天,妈妈们互相聊天,才知道每位孩子老师都有一张满满的记录卡,老师关心的不只是孩子的课业学习,更在意孩子人格的形成。

  再有位孩子喜欢攻击别人,老师也特别提醒。其他如游泳课一直不敢下水;总是不肯和班上同学玩;对这个、那个有特别的兴趣等,老师都会和家长交换意见。

  德国小学的教育权在各邦,孩子的教养责任在父母,学校的老师是专业协助者,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反而可以比较自在地从事教学活动。

美国:家长会=联谊会

刘 斌

美国的家长会就像开联谊会。家长会一般在周末举行,家长与家长见面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互道安好,家长与学生见面,经自己的孩子介绍给自己的同学,几乎每位家长都可以说得出被介绍学生的特点,对其优点赞扬,那些优点即使是再平常不过了,也会得到家长真诚、恰如其分的赞美。学生和学生见面,个个都神采飞扬,认为这是自己的家长会,是自己的节日,是自己受到表扬、得到激励的时刻。

  我在美国参加过十几次我儿子的家长会,我发现他们班20个学生,几乎每个孩子至少都可以获得一种奖励,很多孩子得到是更多的荣誉。获奖的孩子兴高采烈,家长、同学、老师为其鼓掌、祝福。即使是带有“鞭笞”性质的单科最大进步奖,获奖的学生、家长都那么看重,老师给学生发奖时是那么的认真,同学为他(她)的鼓励是那么真诚,仿佛不是在说“最大进步”,而是欢迎登月回来的英雄。一位家长告诉我说: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就像一位沉睡的巨人,让我们唤醒它吧。

  在美国,因各类中小学学校情况各异,开家长会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形式以表扬为主、鼓励为主。一般老师在班级里开会,不告学生的“状”,避免让学生和家长出现难堪的场面。老师一般根据学生在学期内的表现、学生的不同特点,列出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向家长汇报,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制订下一个学期的发展方向。在美国的中小学中,普遍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孩子都可能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每一个学生将来都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金。为此,老师一般都从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使命感等方面来鼓励学生,激活他们的潜力。

  在家长会上,老师会发给家长许多资料,其中包括开设的课程,本学期所搞过的活动,下一个学期要搞的活动,非常详细,连日期、具体时间都包括进去,还包括呼吁家长参加活动的志愿申请单。

  在这一堆资料中,有一些是给家长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纸上写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家长会还是家长与老师对话的好时机。不但老师建议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促进孩子进步,而且家长也向老师提出非常中肯的建议,来共同培养孩子。美国的学生家长会,使学生、家长和老师感到很温馨。

家长会味同嚼蜡

刘晓华 于静泉

可以说,学生对家长会并不反感,而是对家长会上的一些做法不满,在采访中,记者询问了几位家长,发现家长的观点同学生们的想法惊人的一致。一位外资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家长会作为学校、老师与家长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一会儿指名道姓说这个学生不对,一会儿又说那个学生做了什么错事,别说被批评孩子的家长,就是我们‘旁观者’也有点坐不住了。”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作为老师不应当在家长会上花费那么多精力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向家长们谈一下学校教育的动态和打算,“有些话完全可以在会后单独说一下,完全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

  一些家长认为一开家长会就是听学校领导讲、老师讲,家长听完就走,这种开法味同嚼蜡。建议把家长会变成一个座谈会,也可以吸收学生参加,使家长在会上能有发言机会。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能把家长当成学校的主人,切实尊重家长。他们还希望在家长会上听到一些自己关心的东西。如:如何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如何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再多听一些关心学生生活的话题,如午餐情况、饮水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