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67岁生日陈景润安睡在1+2墓碑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12

  “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个令世界震惊 的数学定理,耗尽了一位中国数学家的生命。如今,它被刻在花岗岩上,成为一块 墓碑和一种精神的诠释。

  顺着万佛陵园谧静的甬道走进墓区,一个由“2”和“1”这两个数字叠加着的 墓碑会一下吸引住你的视线,然后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到1+2,想到哥德巴赫猜想, 想到一个名字———陈景润。

  今年的5月21日,陈景润先生的骨灰就将被安放在这块墓地中,第二天是他67岁 诞辰。

  对他的家人来说是块墓地,但对社会,它是一块纪念碑

  星期二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万佛陵园,早就听说梅里雪山英杰 和张穆然纪念碑都在那里,但从未见过。绕过由中国传统的古建筑群组成的前广场, 走向真正的墓区。看上去它既不荒凉、也不压抑,与想象中的墓地不太一样。

  “我们把陈景润夫人由昆接过来的时候,她也觉得环境不错。”陵园企划部主 任陈硕告诉记者。去年四五月间,由昆第一次来到陵园时,就对他们的提议很感兴 趣。于是,工程部艺术创作室很快就拿出了4套墓型设计方案,最后由昆选中了“ 1+2”的组合。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听说了陈景润先生的事迹,但从没想到自己会和他有什 么联系。”设计师李扬坦率地说,“以前,我只知道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并不知道他研究到1+2这一步了,但这是陈先生一生奋斗的主题,我想大家都应该 记住,所以就以此设计了碑型。”他指着由灰、红、黑三种颜色构成的基座解释说: “这代表先生在一层层不断向更深的领域攀登。1与2的重叠表示了它们之间是和的 关系。而1在2的前面,蕴涵着先生未尽的事业就是解决1+1的问题。虽然由昆女士 对这个设计比较满意,但我觉得还不够,还应该把陈景润先生的精神更好地反映出 来。”

  这块不到3平方米左右的墓地背靠青山,左临桃园,位置非常特殊。据陈硕主任 介绍,如果把占地费、材料费、绿化费、加工费和税费都加在一起,总报价应该在 15万元左右,但考虑到由昆女士目前的状况,陵园决定不收取任何费用。“一万块 钱对公司来说起不了太大作用,但对由昆女士和她的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所以 我们公司在这个问题上看中的是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上个月,我去由女士家向她 说明这一切时,她哭了。”陈硕先生最后在墓碑前告诉记者:“对于陈景润先生的 家人来说这是块墓地,但对社会,它是个纪念碑。”

  我还有很多话总想和他说,我们从不觉得先生不会回来了

  “那里本来不是建墓的地方,但墓碑面向东南,我想他可以看到我们。”由昆 选定墓地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她心里是这样想的。

  本周一晚上,记者拜访了由昆女士,她看上去气色很好。“先生生前就非常热 爱大自然,但他实在没有时间去亲近自然,享受美景。本来1996年的那个生日,我 们打算带他到香山去过,可是还没到那天,他就走了……”由昆是个爽快、健谈的 人,但是说到这些,却总少不了语气上的停顿。

  “尽管很多人忌讳,但我还是把先生的一部分骨灰一直放在家里,我们好像从 没觉得他走了。”他们结婚16年,但在后面的12年里,陈景润先生一直都在住院, 而且后来语言表达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更多的时候,由昆是靠他们多年来的那 分默契在与先生沟通,这种心灵上的交流一直延续到现在。“我遇到什么事,还总 是最想和先生说。有时候,我一边为他打扫灵堂,一边和他说一会儿话……”

  走进他们的家,陈景润的巨幅照片占据了客厅墙上最大、最重要的位置,使每 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不得不意识到先生的存在。他灿烂地笑着,快乐得像个孩子, 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他的妻子和儿子。

  由昆告诉记者,往常的这个时间,她和儿子都在各自的房间里看书,家里会非 常安静。

  陈景润先生唯一的儿子陈由伟今年已经18岁了,1.80米的大个子显得非常挺拔。 但是一年前他突然摔伤,腰椎横突断了4个,救治不力很容易瘫痪。“想起来就后怕”, 说到此处,由昆落下泪来,“那时候,我觉得天都塌下来了。先生临走把孩子交给 我,我向他保证过,要把儿子培养成人啊……你们不知道我儿子有多好,他小时候 看我总给先生按摩,就也学着用小手给爸爸捶呀、捏呀,前前后后的从不闲着。我 能看出来,那是先生最舒服、最幸福的时刻。”由昆说,由伟是个惯不坏的孩子, 他的懂事和细心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今年4月29日,学校举行成人宣誓仪式,大部分家长都去给自己的孩子送上了一 份成人礼物。据说,当时的场面非常令人激动。但那时,由昆恰好不在北京,这是 她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出差。“以前,我哪里走得开呀,这次还是儿子劝我去的。可 回来听说他们学校的事,我特别内疚。我问儿子,是不是特别希望妈妈能去给他送 一份礼物,你知道我儿子怎么说?他说:‘妈妈能放心我,去外地开会,说明我已 经长大了,妈妈送给我18岁的最好礼物就是信任。’没想到吧,连我都没想到。”

  除了儿子,由昆还有事业。现在,她是309医院放射科的主任,每天忙着钻研她 的那些影像诊断。“这我真得感谢先生,是他坚持不让我放弃工作而去照顾他。现 在想来,如果我从他一病就下来,业务上早就完了。”1984年,陈景润病倒了,部 队领导批准由昆在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停下工作,全力照顾陈景润,但是陈先生没 有同意。“正因为这样,我现在才会活得更充实,也更有能力培养我儿子。所以, 我经常跟人讲,狭义地说,为了先生和儿子,我也会努力工作的。”

  由昆说,现在她经常回忆起先生在没日没夜的研究空隙,给她讲趣味数学;回 忆自己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医院、单位和家之间;回忆她和儿子扶着已经萎缩了的先 生站在医院的大镜子前快乐地比个儿……

  没事的时候,她都在回忆中,虽然有的时候会落泪。

  陈老师,我们来看你了

  很多人都知道,1996年陈景润与世长辞。那段日子里,鲜花堆满了他家的每一 个角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4年来,还有不少人在用他们各自的方式缅怀着这 位杰出的数学家。

  海淀区中科院宿舍那幢普通的红砖小楼里,由昆时常在门口发现鲜花和字条, 上面写着:“献给敬爱的陈老师”、“陈老师,我们来看你了”等等。

  一次,去他家修电表的工人师傅认出照片上的陈景润先生,竟然马上放下工具, 肃立鞠躬。还有一次,由昆母子坐出租车回家,司机听说他们到中科院宿舍,马上 说:“陈景润好像就住那里面,你们见过吗?那人可了不起!”

  这些,对于一位除了研究成果,一生别无所求的科学家来说,也许能算是一种 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