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努力发挥并校以后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探索“宽、专、 交”的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前期着重打好宽 厚的知识基础,后期突出专业教育和交叉学科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 专设文化素质与交叉学科课程,以倡导学科交叉、文理渗透。
着力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框架,鼓励学生自 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多通道,是指通过不断完善学分制,向 学生提供读研、出国留学、就业、停学创业、延长修业期限等方面的 多种选择;多规格,是指通过新模式学分制的试行,学生在本科阶段, 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修读第二专业(学士学位)或交叉学科的专业课 程;模块化,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均按模块设置,如全校开设的公共 选修课中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美育等 课程模块。
在各类课程中努力开设能力培养型课程,积极开展基于研究的教 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学校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学生科研课题200余项,并定期在校内组 织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等竞赛。
在研究生培养中,坚持以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近三年来,学校共选派了3批110余位博士生赴40多个乡镇挂职,担任 乡(镇)长助理。据不完全统计,经博士生牵线搭桥,挂职乡镇和高 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项目金额高达5000万元;协助企业进行技术 创新、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以学生为主角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日益成为校园文化新的主流。 外语、电脑、地学、环保、电信等各类学生科技文化节(周)等均匀 合理地分布在学校日历的不同时段。目前全校已有各类学生社团74个, 课外科技制作、论文报告会、读书报告会、医学社会实践等各具特色 的活动遍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