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素质教育并不等于放弃考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16

     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目前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现行教育方式是不好的,或基本上是不好的,所以您们的编者按才提出这样的命题:教育体制需要“根本变革”。

     这引起了我的很大忧虑,因为报纸面对的受众范围很大,提出一种命题很容易产生误导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舆论,从而迫使不太明白真相的教育管理部门轻易改变已经成熟、只需微调或局部调整的制度,造成制度解体的可怕后果,而新的未经检验的制度又不能填补真空,结果经过若干年教育的混乱和危机,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于是这种改革实验的代价却是一代到两代人的牺牲。

     我这样说不是危言耸听。“文革”中一度取消大学教育,后来取消入学考试和教学考试环节等等,都是在一些教育的经验者(包括最高领导人)之间互相交流,列举出现行教育体制摧残人才的个别例证后做出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给整个民族的素质带来的是灾难。主观播下的是素质教育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愚昧和无知,在我看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在现代史上所得到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之一。我们国家的科技落后国外先进水平15-20年,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实验的恶果。

     现在的讨论,其实都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的孤立讨论。我们知道,事物好坏优劣的价值评判是在比较中进行的。比较要有比较对象,这就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现在的讨论已经进行了比较,也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范围还太小。比如贵报编者按(2002年3月23日第6版)就概括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名校(中学名校——笔者注)的教师觉得应试体制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冲突并不强烈,而普通校的教师则深感在两者之间受到‘挤压’”。

     教育是关乎我们这个民族孩子的大事,因此也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讨论当中一定要用理性的态度,平心静气的态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要总想着变来变去。现在的讨论既缺乏历史比较,也缺乏较大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所以很难深入下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参与讨论的人谁也没有参考一下我们的邻居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处理和行事的。比如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日本、韩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有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台湾的中小学教育,看看这些地方的孩子要不要考试,大学是怎样录取学生的,特别是名牌大学是如何录取学生的。然后再放大一点范围,看看北美、西欧这些教育发达地区对同类事物是如何处理的。

     比较过之后,我们就会有了起码的鉴别,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从整体上讲是非常优秀的,至少是和国际接轨的。

     现在大家都讨厌考试,中小学生无疑最欢迎学校放弃考试。学生高兴,一般家长也高兴,因为能够对考试游刃有余的学生毕竟只占整个学生总数很少一部分,即使这样的学生本能上也不喜欢考试。毕竟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有谁天生愿意吃苦受累呢?但是否有一种更好的检测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检测道德除外)的办法?中外教育史的答复是否定的。

     考试的确不是完美的,甚至还可能带来可怕的副作用,如学生因不堪考试重负而自杀等等。但它是最好的。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正因为如此,全世界重视教育质量的学校(少数专门创收的学校除外)都把它作为最基本的检测手段。

     我在美国一所较好的大学里教过书,也听过课。在那里,考试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有的教师每堂课进行一次闭卷测验,分数记入选课学生成绩的总分。期中、期末还有大测验。美国虽然没有统一高考,但却有全国的高中水平统考,作为学生录取的重要指标。除了体育明星,好大学在录取学生中对分数是非常认真的。当然,由于美国高校资源供求平衡,与我国求大于供的情况不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能进入差一些的大学,但这并不表明国外不重视考试。否则就不会有各种严格的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律师资格考试、医生资格之类考试了。其实,参加讨论的人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出国留学的常识就知道了,去美国留学要考托福、GRE,去澳大利亚、英国要考雅思,去法国要靠代夫等等。不考试光花钱也可以,但去的学校绝大部分是不入流的、甚至是草台学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会逐渐获得缓解,会同发达国家一样,只要学生想上大学,就能进入相应的大学。但有两点是不会变的:一个是高度竞争性的大学仍然会把成绩好作为录取的基本指标,再一个就是进了大学仍免不了考试。我们的家长应当知道,在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层级金字塔中,有的可能只能学到初中,有的只能学到高中,有的能学到大学本科,有的能学到戴上博士帽,不一定非要让孩子进大学。以美国为例,据我了解美国学生的毛入学率在50%,也就是另有50%的中学生不愿上大学。上了大学的50%学生中,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又会有30%左右放弃学习,进入社会。其中多数是学不下去了,趁早走人。少数像比尔 盖茨那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属于个人不愿学。

     我觉得,孩子进不了大学不要怨我们的教育体制。相对而言,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是我国目前最公平的考试,它使不知多少贫穷家庭的子女改变了命运。在我国教育资源紧张的条件下,我们的家长不要一味怪怨教育制度,要求下放高考命题和录取权,那样做的结果,吃亏的只能是平民百姓的子女。我们只要看看前些年实行的推荐制(只是放开了一个高招的小口子)就知道它的负面作用有多么大了。

     其实,考试同素质教育是不矛盾的,我们现在的高中教育不能简单地说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能力的高低本质上反映了思维素质的高低。记忆、分析、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归纳逻辑、演绎逻辑)能力都是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科学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的基本要素。

     考试素质低的学生在科学上,至少99%不能胜任。现在的问题是世界上的教育都不是仅仅培养具有高度思维能力的人,不是仅仅培养李政道、杨振宁。素质是多样的。高中毕业生也具有成为好厨师、军人、警察、售货员、商人的优秀素质。基本的读写能力、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都属于普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也可纳入所谓的“应试教育”之中。

     此外不应忘记道德素质,这才是真正属于应试教育之外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当教学生如何做人。在我看来,道德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性的思维素质还重要。在德育方面,我们的学校有着优势,但有时过分死板和教条了一些,但我希望将来不要削弱它,而是加强它。

     两周前我同一位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进行过交谈,他非常忧虑地谈到他那个圈子里的华人教授都非常关心我国的教育改革,希望不要把好的东西改掉了,比如背诵课文、作文训练、习题训练等等。我国留学生的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的普通教育,而这是学术后劲能否延续的重要基础。

     ■北师大历史系 郭小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