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创新教育如何创新 走出误区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29

  中小学教育本属创新教育的最前沿阵地,但实际上却有滞后的迹象。喊了多少年素质教育之后,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创新”教育却没有真正深入到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方法之中。前不久,某报登载一则新闻:一位曾经因“创新教育”获奖的小学班主任,为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使班级的综合成绩下降。家长会上,这位老师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表示今后将增加作业量。

  创新教育所遭遇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创新”的误解造成的。错误的认识自然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使得“创新教育”停留在口号层面。目前中小学的“创新教育”至少存在四大误区:

  
“政策化”误区


  教育者把“创新教育”看作从上而下倡导的政策,因而屡屡在会议、总结、报告、学校政策上倡导创新,在领导检查时“创造”出创新的幻觉。一回到教室,或者领导一走,则一如既往地搞应试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荒唐局面,根本原因是教育界更多地把创新视为抽象的“创新精神”、“创新政策”,却没有从环境的营造、师资的培养、教材的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加以落实。

  真正的创新教育是把创新和创造力作为一种经常性心态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方法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学的教育。

  国外的创新教育更侧重于创新心态的培养和具体创新方法的常规性运用。例如运用头脑风暴法(不加限制的集体讨论,从而产生想法)、思维导图法(用图形列出一个问题的各个考虑因素)、大声思考法(“意识流”式不间断自由表达,从而引发新观点)、强制关联法(将表面上不相干的事关联起来,产生创新的想法)等非常具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运用苏格拉底式诘问法(通过不断提问方式让对方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出发点)、挑战假想法(认识并推翻论点背后的错误假设)、五星分析法(谁、什么、怎样、何时、何地)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如果担负创新教育重任的教学者和管理者自己也不知道“创新”为何物,如何施展,那么就算“创新教育”每天喊上一千遍,也不会产生真正的创新环境。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针对教育工作者自身开展“创新”的教育。有可能的话,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创新培训课程。同时,大力引进国外关于“创新教育”和“创造力”的优秀读物,借鉴诸如“加速学习法”、“全脑思维”等在国外已经普及的创新式学习理论、实践知识。

  
“另类化”误区


  创造力研究表明,只有2%的成人真正具有创造力,10%的七岁儿童具有创造力,90%的五岁儿童具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幼龄孩童的天赋,其发展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中小学教育是创造力发展的一大分野,做得好,创造力可以发挥不尽潜能;反之,青少年的创造力有可能惨遭扼杀。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能力,没能让其自然发展是教育的失败。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完全的“反动”,或者是一种“另类”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绝非教育主餐之余的零食或甜点,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普遍化”误区


  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略学生在创造力方面的个性化特征,试图以相同的方式“培养”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这样虽然对“对口”的学生有利,对其他学生则可能是浪费时间。

  创造力作为人类智能的一部分,体现方式因人而异。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能”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一套技能用以解决不同的问题,或者创造某种产品。他指出,人的智能包括七种:1)语言能力;2)逻辑、数学能力;3)视觉、空间能力;4)音乐能力;5)身体动觉能力;6)社交能力;7)自省能力。学习者越是能均衡发展这7项智能,就越有可能创造性地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学校教育中,不少教育者机械地认为,有些学生有创造力,有些学生没有创造力。其实学生可能只是智能倾向表现不同而已。创造性的教育理应是针对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体现在教学上,如果能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则会强化学习效果。

  克服“普遍化”的一个方法是提高教育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专题研究、社团等方式自主发展。多重智能的综合运用是最佳的学习方案。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更多地引入讨论和互动练习,尽可能多地刺激多重智能的均衡发展,借此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特殊化”误区


  和“普遍化”误区相映成趣的是“特殊化”误区,具体表现为:“学科化”、“课后化”和“学校化”。如果说“普遍化”是方法上的不足,那么“特殊化”则属认识上的偏差。很多教育者在潜意识中把创新教育看作是比较有“创造性”的学科的专利,如音乐、美术。或者是一种“课后活动”,或者是个别“大城市”的东西,与己无关。这样的想法显然不适合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只能让创新教育流于形式。其实无论什么学科,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活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可以融入创新教育。上海美国学校的低年级老师在上地理课时,就让学生自行设计“肯尼亚旅行日志”,让学生自行查阅有关地理、生物、人文、历史等学科的资料,编制出可读性很强、多姿多彩的各式“日志”。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需要特别指出
的是,参与该活动的学生都是5-10岁不等的孩子,而我们的很多学生可能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展这样的“研究”活动。

  在学习鲁迅作品时,您可否让学生以鲁迅的口吻写一写他的“创作日记”?在数学课上,可否模拟企业的财会报表?您或许并不相信,孩子们比您想象的要有创意得多!如果想到了大人也想不到的主意,您也丝毫不要奇怪,创造力本来就如睡狮一样潜藏在他们的心中,正等待您去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