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周硕士,爽!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04

中国青年报1999年10月13日发表了记者冯玥采写的文章“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采访对象姓周,四十多岁,姓周,获得过教育学硕士学位。5年前,周硕士的儿子小宣在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读了半年,父子俩决定,不上学了,小宣5年来,自学,从做中学,也接受父亲的在大学教书的朋友的指导,现在对电脑和网络的熟悉,要远超出对中学课本和高考题型的熟悉。小宣说,不准备读中学,将来也许读几年大学。和同龄人相比,小宣觉得自己经历的事、在社会上的独立能力,远胜过上学的17岁的人。马上就要18岁了,小宣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自立”问题。父亲老早就开始向他吹风:18岁以后就不给他提供生活费。小宣正抓紧时间学习编程语言,他打算暂时靠这个本事挣钱养活自己。

我没有周硕士那样的勇气,但完全认同他和他孩子的做法。

有人喜欢引用杨振宁教授这样一段话:最好的教育是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而在美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为中国基础教育能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根底,而美国教育能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更多的成果。但是杨教授所熟悉的基础教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本人所受的那种基础教育。杨教授所接触到的当代中国大陆学生,主要是通过CASPIE考试,到美国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学生。杨教授一定不是针对中国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全部情况说那一段话的。

有人说,周硕士本人,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成功例子。我想说,单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是不能说明多少问题的;如果中国教育整体上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它应该培养出多得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况且,他悟出某些教育做法的荒谬,他达到自强自信敢作敢为的境界,不是在刚刚拿到硕士生学位证书之时,而是自己的孩子长到几岁、十几岁的时候。

有人说,周硕士做得对不对,现在还不能判断。我想记者冯玥是能够判断的;如果冯玥没有故意隐瞒小宣的什么重要情况,那么,该文的读者应该也是能够判断的。智力有正常的发展,有一技之长,心理状态又是健康的,还要替小宣担心什么呢?如果他有失败的可能,那么他按部就班去做,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周硕士当然并不是一般地怀疑学校教育这种形式,他是怀疑目前实际存在的多数学校,包括重点学校。好学校也是有的,周硕士的孩子没有机会去,那么,选择自学,是好的选择。

如果所有13岁的孩子都离开学校开始自学,那可能是不行的。周硕士一定希望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有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