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2000年 中国科幻打破沉寂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03

  不久前,北京一家报纸头版头条登载了一则消息:北京市科协160万元的科普创作基金得不到相应关注,重赏之下没有勇夫。据记者了解,消息刊出后市科协的电话立刻成了热线。1999年12月24日,几位科幻小说家走进了市科协表明了自己志在必得的来意。市科协有关部门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中国科普研究所的沙锦飞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吴岩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星河、自由撰稿人于向昀、老科普作家金涛等都对这笔基金表现出浓厚兴趣,欣然到会。

  市科协科普部的张江民部长坦诚地说,160万元并非无人认领,已经有33部科普方面的著作得到了市科协的支持,预计要支出90多万元。但是张部长不无遗憾地谈到,这33部著作中没有一部是科幻方面的,而且,其中也缺少高水平的著作,只有两部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北京市列为重点图书。

  好的科幻小说集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身,因创作的难度系数较高而魅力无穷。

  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进化论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为科学与小说的联姻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基础。凡尔纳的作品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堪与牛顿经典力学三定律相媲美;梦幻工厂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等推出的代表作《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等电影使很多人为之痴迷……资料表明,美国一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著作有将近2000种。

  可我国科幻小说以译著居多,原创作品缺乏惊世之作,而且目前整体上创作萎缩,出版凋零。事实上,科幻小说在我国有非常广大且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这也许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比如四川科协坚持了20年的《科幻世界》拥有30万青少年读者。据中国科幻联盟网站统计,我国互连网上有关科幻的站点有20个以上。遗憾的是,以往可圈可点的科幻小说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大多创作于80年代,无论从小说的写作手法和科技视野都显得陈旧。尽管很多痴迷科幻的人眼巴巴地盼望,国内每年出版的像样的科幻著作仍不到100种,而期刊则只有三四种。

  针对科幻作品难出的状况,沙锦飞副研究员认为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比如文理科分科过早。很多孩子从高二甚至高一就开始重文或重理,高考的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不考试的科目,而大学期间的课程则没有为发展均衡的学生而设置。这样一来,很多理工科出身的人想投身科幻,却不能驾轻就熟地编写生动的故事。虽说科幻小说本质上也属于小说,可中文系毕业的学生的作品往往充满“迷幻色彩”,在科学性上有明显的缺陷。

  也正是基于此种原因,沙锦飞认为有效的做法是增加科幻的阵地,比如办一家科幻期刊,以刊发青少年的作品为主,从小就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科幻小说的写作,崇尚科学,开拓思路。

  吴岩副教授中学时代就热衷于科幻创作,他认为科幻和科普一样,当今之第一要义是举起大旗,使科幻包括科普创作能够调动更多人的热情。吴岩为学生开办了8个学期的科幻选修课,对中外科幻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准备倾囊而出搞一部类似科幻史的普及型读本,让更多想了解科幻的人了解它。

  这次座谈会有两个选题受到了市科协重视,一个是沙锦飞等几位科普作家准备编辑一本科幻作品集,收集90年代优秀的科幻作品并加以评析。另一个是出一套科幻原创作品丛书。有关部门准备在春节前开一次座谈会,征集科幻丛书选题和基本构思。2000年,中国科幻准备抛出几块“砖头”,打破当前的沉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