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他们怎么看高考取消年龄婚否限制的规定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06

    激动:因为有了梦想的空间

    在上海市西北部的一处新村里,64岁的杨勇成像许多同龄退休工人一样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但有关普通高校招生从今年起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限制的消息,还是在他的内心里激起了一阵波澜。

    杨勇成曾经是上海市一所重点中学的高才生,在讲究家庭出身的年代里参加过高考,连续两年落榜后,才恍然大悟不被录取的真正原因,只能黯然作罢。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的年龄又超过了当时许多学校规定的35岁线。上大学,成了难圆的美梦和心底永远的痛。几年前有机会出国探亲,在女儿就读的大学里,看到有白发翁与年轻人同堂读书的场面时,他曾情不自禁地生出羡慕之情:要是我也能这样读读大学多好啊。

    “现在,我真的也有这样的机会了!”老杨说,虽然真要和年轻人同场竞争有一定困难,他也未必真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毕竟有了考试的自由,有了可以梦想的空间,剩下的只是自己的努力和选择而已。

    “如果考试的方式能够放宽些,大学能够更宽进严出些,就更好了。”老杨这样希望。

    担忧:高考的压力本来就大

    与老杨的兴高采烈相反,山东济南市历下区的一位家长李云鹤却有些担心。她的孩子正读高三,在一所“二类”学校。“让成年人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当然是好事。但是,现在高考的压力本来就够大,孩子够紧张的了,这样一来,实在也不知道有多少成年人会报名考试,竞争对手会增加多少,不能不替孩子担心。”

    和李云鹤一样怀着担心的家长为数不少。不过,她的孩子对于这项政策倒是好奇多于担心:“现在农村里不是常有成年人重读小学、中学,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的事嘛。开始的时候,班上有比你的父母还老的同学,肯定很怪,习惯了就好了。要是一个大人能放下那么多事去读书,绝对是让人感动、能激励我们用功的好事!”

    现实:还没有多少“大龄考生”出现

    事实上,不少省市从去年起就已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放宽或者淡化了。

    “上海市去年已开始打破年龄界限,而且还增加了较多面向往届生和社会青年的春季招生考试。但实际招生的结果,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来考试的成年人很少。只是一些落榜生、职校和中专毕业生,多了选择学校的机会,减少了‘一考定终身’的心理压力。”上海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李老师这样介绍。他还说,去年对于这项政策,他们并没有多加宣传,也许其影响会在今后逐渐出现,将来可能会使他们的工作量增加,带来某些学校管理方面的新变化。但能够通过现在的高考走进高校的人,其知识储备和个人素质与应届高中生相比,应该不差反强,相信对学校学风只会产生积极影响。

    “许多家长不了解实际情况,可能会一下子有‘狼来了’的错觉:以前连往届生、中专技校生都不能随便报名的,现在怎么连80岁的老人都能高考了?家长和学生心里发慌,有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南京师大附中教师张伟这样说:“但实际上,取消年龄和婚否限制,对于应届学生,尤其是我们这类示范高中学生的影响很小。应届生记忆力好,又经过连续多年的系统训练,考试能力比较强,如果面临同样的考试题目,成年人很难与之竞争。”张伟还希望,对于报考研究生等的年龄限制也能尽快放开。

    挑战:学风、就业和做父母的观念都会不同

    亲身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让张伟更深切地体会到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性:去年,一个因孩子没考好而着急的家长到处找人,希望能让孩子上大学,哪怕出些钱也好,理由是:“教育是孩子的基本权利,他应该享受的。”扩而言之,几乎所有接受采访者都认为,取消高考的年龄和婚否限制,是给了公民更多的受教育权利,是对整个国家、民族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传统教育观念是一种挑战。

    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王正兵说,取消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是推行全民开放式教育的基础。不少家长至今还认为,学习只是孩子的事,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才是家庭的重中之重。现在有了这样的条件,加上“下岗”和知识更新的压力,固有的观念必定会受到冲击。他认为,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进入大学,还会对现在一些单位的用人观念和教育体制形成一定冲击,如何面对年龄、阅历、知识结构差异拉大的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新课题都会摆上高校的议事日程。比如,成年人进普通高校读书,可能会更注重能力的提高,而非仅为捞一张文凭。虽然他们不一定比在校生更会读书,就业时却有一定竞争优势,毕竟当前就业的渠道还有限。

    类比:曾经有过“孩子他爸”和应届高中生同桌的年代

    现任上海银行一家支行行长的于东元,以前在复旦大学任教。他曾担任77级中文系的指导员———那时,正是中国高考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许多年龄差距悬殊的人一齐挤进了高校,“同学”中不仅有风华正茂的少年,还有胡子拉碴的“孩子他爸”,以及“孩子他妈”。

    教育、管理那样一班学生,和后来清一色应届生的班级有什么不同吗?

    于东元那时也刚刚作为工农兵学员读了大学毕业留校,和多数学生完全是同龄人,而他们7711班上最大的学生,当时孩子已读中学了。因为“文革”十年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在历经挫折和磨难后重进校园,有强烈的求知欲,那些老三届学生十分刻苦。每天起早贪黑读书,为抢占位子,图书馆的大门多次被挤破。这样的风气带动了那些顺利考进学校的年轻人,激励他们更努力地读书。而因为他们成熟、有一定社会阅历和责任感,可以平等交流,管理也很容易。

    不过,于东元也说,现在时代变化,无法与那时类比。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带薪上学的规定,其薪资往往基本可以维持成年人自己的生活费用。而现在,不会再有这样的优惠政策。要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可以支持读书并养家糊口,又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通过考试,很多成年人恐怕都心有余力不足。“全日制大学校门要真正向成年人开放,恐怕还需要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配套政策才行。”于东元说。

    也许在近期内,取消高考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还是理论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不过,能够向更多的成年人敞开大门,不仅意味着我国高等学校建设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提高、认识进步和日益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