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必须推翻课堂教学的“三座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17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喊了一年多,然而有些地方学生过重负担并没有减下来,原因之一是没能提高教学效率。目前许多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低效率一重负担一低效率”还在恶性循环,特别是教学手段落后,方法单一。

    课堂教学上存在“三座山”:

     1、“讲解如山”。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自已唱主角,独占讲台,一讲到底,满堂灌,唯恐讲之不周,授之不详,于是课文讲析过细,例题讲解太多,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教师“讲解如山”,学生吸收不了,消化不了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效率。

     2、“问答如山”。

     满堂灌的另一形式就是满堂问,有的教师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有的教师喜欢搞“问答式分析”,桉课文的思想内容或根据例题的条件和结论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用不着思考,随问随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名为“启发教学”,实为“满堂提灌”,取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岂能不低?

     3、“练习如山”。

     练习过多,也是当前不少课堂教学的通病。有一位数学教师,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竟要学生做完50道题,学生课堂上没练完,只好课后接着做,草稿纸写了一大堆。过多的练习,并不是强化训练,因为练习多了,所练的内容往往未经精心选择,多为信手拈来,是可有可无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这种盲目的大量练习,自然是白费时间,徒耗学生精力。

     “讲解过甚”、“问答过滥”、“练习过多”——“三座山”,三个障碍,阻挡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三座大山”必须推翻。为此,教师要做到下面三点:

     首先、对课堂讲解要掌握一个“精”字,讲其当讲,略其当略,抓住重点,多作点拨和提示,多给学生一些问号,少作一些现成结论。

     其次、对课堂提问,要把握一个“度”字,该问的要问,不该问的坚决不问,要做到“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间,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当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

     第三、对课堂练习,要突出一个“巧”字,注重一个“活”字。练习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要指导学生进行巧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形式应灵活多样,变中求活,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此外、要推翻课堂教学的“三座山”,还必须依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剖析;练习——让学生设计;学法——让学生归纳”。

     当然,按上面的要求去教学,开始可能效果不明显,但只要我们学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挖山不止”,坚持下去,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效率一低负担一高效率”良性循环,到时也就真正解决了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