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校新增专业 考前填报志愿疑难解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23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各个高校的招生咨询也如火如荼地举行着。据教育部及市教委计划部门初步汇总,预计今年普通高校在北京招收参加全国统考考生的招生计划约为43300人左右,比去年的计划增加4870人,约增长12.77%。

  每年的高考都会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们将面临人生重大的选择。考生和家长们对于上哪所大学,如何填报志愿,高校收费标准及未来就业情况等都十分关心,加之今年高考政策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我们将会为您做一一的详细解答。

  问题一:今年普通高校在北京招生的整体情况是怎样的?

  据教育部及市教委计划部门初步汇总,预计今年普通高校在北京招收参加全国统考考生的招生计划约为43300人左右,比去年的计划增加4870人,约增长12.77%。目前初步预测全市报名人数62892人,比去年56003人增加6889人,增长12.3%。计划数与报名数相比大约为1∶1.45(去年1∶1.46)。在62892人的考生中,文科18584人(去年16806人),理科44308人(去年39197人);应届生为53475人(去年50287人),往届生9417人(去年5716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单独招生的计划为6272人;面向中专、职高的师资班的计划为224人;面向中师的初等教育师资班为800人。合计为7296人。今年高职专科将与其他专科均按专科一个批次录取。在单独招生考试部分,高职将进一步探索完善“3+X”考试模式的改革,对“X”部分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考试时间均由学校自主确定。专科录取将只有一个批次,不再分专科I和专科II。今年由于进一步放宽报考年龄的条件,取消“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未婚”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问题二:今年在高考中能够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面略有扩大,其中市优秀学生和见义勇为者出现在加分行列中,那么还有哪些学生能享受到加分照顾?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考生:

  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

  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

  高中会考及平时成绩优秀或相关科目成绩优秀的学生;退出现役的义务兵。

  下列考生增加10分

  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受市级以上表彰的三好学生;

  少数民族考生;

  归侨青年和华(归)侨子女[系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为华侨或归侨者,并需经区(县)侨务部门证明];

  港、澳、台籍青年;

  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需经区(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证明]。

  下列考生增加20分

  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的应届毕业生;

  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

  对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人员,在录取时,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对于事迹特别突出的,还可在学校同批控制分数线线下20分以上,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

  对定向招生的专业在同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录取不满时,可在线下20分以内向学校提供填报定向招生志愿的考生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参加市级体育竞赛获单项前五名的队员或集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可在原有分数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对运动成绩突出的考生,由志愿学校提出申请,经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同意,也可在同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下20分,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

  下列考生增加50分

  高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由世界及国际体育组织主办的各种体育单项比赛、锦标赛、综合性比赛和运动会)以及由国家举办的全国性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参加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和全国竞赛计划中安排的各种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的考生;

  高中阶段获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

  对报考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校的考生其招生政策,按照《北京市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规定办理。

  在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考生,在录取时,经有关单位推荐,市高校招生委员会主任批准,给予一定的照顾。对报考经教育部批准可以招收艺术特长生的普通高等学校的考生,艺术加试成绩达到规定等级、高考成绩达到志愿学校所属录取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由学校审查录取。

  问题三:今年北京为何又恢复了考前报志愿?此种报志愿方式有何利弊?

  2000年的考生是在知道自己分数和全市分数线的“相同背景”下填报的。录取结果反映出志愿分布的不平衡比其他年份更加突出,一方面,考生容易“扎堆”,另一方面,招生学校容易“断档”,这都损害了考生的利益。另外通知成绩后填报志愿,考生往往认为心中有数,但只知个人分数,不知整体情况,忽略了整体分布的复杂性,最后还是很盲目,结果依然不满意。高校无法向考生提供负责任的相对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三是使考生家长受煎熬,特别是给考生家长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孩子考大学总想早点进入角色,5月份开始咨询,7月底填志愿,为期两个多月,战线拉得长。因此针对本市的具体情况,恢复考前报志愿,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再出现变动。

  很多家长都很关心各高校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大概会划到哪里。人大招办的高老师特别强调:“如果是想报考人大的考生,一定不要参照去年的录取分数线,还是看近两、三年来的录取平均分。”其他高校招办的老师也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注意大小年现象,拿近几年的分数做参考。

  问题四:今年如何填报志愿

  填好第一志愿最重要。现在的高校招生总体上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随着招生院校录取新生自主权的扩大,考生的志愿得到进一步尊重。如果第一志愿人数比较富余的话,招生院校一般就不再要第二、三志愿的考生档案。近几年来,高校录取第一志愿人数占了录取数相当大的比例,一般在85%至90%。其中第一批重点高校录取的第一志愿人数比例最高,本市高校高达98%以上。

  填报志愿要拉开梯度。填报专业志愿要拉开档次,形成合理的“梯度”。原则上第一专业的选择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专业。即按自己平常的实力,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或者是高考临场发挥好,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稳妥,应该是高考正常发挥能被录取的专业。第三专业应该选择万一高考发挥欠佳的情况下可以“兜底”的专业。

  填志愿要考虑就业因素。读大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将来拥有一份理想职业,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去盲目追求社会上的“专业热”。

  最后,要了解同一种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就业状况,如学生的主要就业流向,就业率等。同一种专业名称,在不同的学校就业状况差别悬殊,因为学校的师资水平、办学力量、该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等都不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总是首选知名度高的学校和专业。

  问题五:今年北京有哪些学校会接收第二志愿的考生?

  有希望冲击北大、清华但把握又不十分大的考生最关注第二志愿的填报。关于第二志愿生的接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明确了会留出15%的名额,北京工业大学肯定接收但未具体确定数额。而像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都表示:若一志愿招不满都会接收二志愿的高分考生。

  其中北京邮电大学的招办主任介绍到,万一你未被录取到满意的专业,学校会留出10%的名额让学生选择转专业,并且设有辅修、双学位等专业。

  问题六:今年北京普通高校纷纷新增专业,新专业将会带来哪些变革?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新设新闻学专业,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新增金融系,北京林业大学新设草业科学,北方交通大学新增生物医学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这在考生和家长中引起不小的轰动。事实上,高校增加的远远不止这几个新专业。现在的各大高校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型发展,所以要不断优化专业配置,开办一些交叉学科专业。

  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金融系,培训目标是金融学专业或其他经济领域所需、精通外语的金融学专业人才。本科生要通过在校4年的学习,成为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毕业时要求学生能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各项金融业务操作。与新专业相比,高校实行的新机制则更加吸引人。清华大学所有工科类专业从1996年开始就实行了“本科—硕士研究生统筹培养模式”。其主体部分是按6年的计划年限,完成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或工程硕士)学位的学业要求。学校前3年设置了通用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学生在第3年末,根据本人志愿、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大部分优秀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本科—硕士研究生统筹培养计划或与博士培养阶段相衔接。

  问题七:今年高校的收费标准和硬件设施有何变化?

  2001年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一律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得提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再审批出台任何新的高等学校收费项目。对师范、农林、民族、体育、航海等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校学生,继续实行免收学费制度。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已对上述某些专业的学生收取一定学费的,2001年不得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名义搞“双轨”收费。坚决纠正以各种名义向学生收取“赞助费”、“扩容费”、“定向费”、“一次性建校费”、“跨地区建设费”、“转专业费”或捐款等乱收费行为。严禁向学生强制服务、强制收费。

  另外,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工商大学由于校舍的翻建新修,家住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丰台、石景山的学生一律走读。

  问题八:户籍学籍分离的考生如何借考?

  本市户口在外地读书的考生应回京参加高考(含填报志愿、体检)。

  今年山西、天津、江西三省、市的考生所学课程为新教材内容,在上述三省市借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回京参加高考的考试科目与我市高考科目相同,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按借读省份新的教学大纲命题。

  在考试科目、内容相同的前提下,因公集体长期在京工作的外地职工及其子女申请在京借考,应由现工作单位征得所在区、县高校招生办公室及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同意,方可在京借考。区、县高校招生办公室要把借考名单报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备案。考试结束后,由接受借考的区、县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把借考考生的试卷及全部材料密封,通过机要部门于7月10日(以邮戳为准)寄往考生户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经批准参加借考的考生应于5月9日以前办理借考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