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考生要对自己有个“度”的把握。这不仅要对考生自己的水平有个基本了解,还有兴趣方面的问题。在高考正式开始前,各校都会有模拟考试,模拟考试在不同的地方次数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通过模拟考试,每个学生的水平基本就差不多知道了,只要保持正常的水平,高考就不会差得太远。所以,考前填志愿也并不是瞎猫碰死耗子。北京今年就是考前填志愿,所以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水平。考后填志愿是有一定的好处,但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而且还难免出错。还有,即便是考后填志愿,也有盲目瞎填的。
填报志愿,第一志愿尤为重要。因各大高校第一志愿录取率在80%-85%,有的甚至是100%。第一志愿漏掉,那么第二志愿的录取率是很小的,所以出现了很多高分低就的现象。第一志愿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否则考上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将来不满意的还是自己。所以,要尽量根据自己的兴趣填好第一志愿,这是一个关键。
其次,家长在考虑填报志愿的问题上,也要有一个“度”的把握。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志愿填报时考虑得很多,如这个专业的前景、将来好不好找工作、能不能赚钱等等。还有的一些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负担。其实家长与孩子在升学中的矛盾历来都存在。家长都是比较实际,而孩子则往往从兴趣和爱好出发。这样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分歧。如果孩子按家长的意愿上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也许会有自暴自弃的念头。有的家长则认为,我们可以转系、转专业嘛。实际上,虽然有钱,有些专业的转变也是挺困难的,而且还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家长也该为孩子考虑,不要太强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毕竟是孩子上大学。
把握好这个“度”的关键是在家长,家长应该给孩子指导性的建议,而不是硬下命令,而且还应该帮助孩子共同地分析当前的实际情况及孩子自身的水平,帮助孩子填好志愿。如果孩子上了个特不心甘的专业,那不仅仅是他会有自暴自弃的态度,还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最后,教师在志愿填报时也要有“度”的把握。教师毕竟在考试方面见多识广,所以他们在填报志愿方面是有一定的“权威”的。但,有些地方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会考虑到升学率,这使他们尽量让学生能够上,而不注重是否符合学生的心愿。所以,学生要在上与兴趣之间有个选择,有时也不能太迷信于老师,更多地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指导,而不仅仅考虑到是上还是不上的问题。
在填报志愿这个问题上,可谓是众说纷纭。其实,我们了解到,很多老师都赞成魏老师这个“度”的说法。填志愿,最重要还是要看学生自己,要纳众多意见为己所用,而且还要有坚定的信心。
与此同时,记者还采访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一些学生。他们中有些人说:“当时填志愿时,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哪个专业好,哪个专业坏,一点儿也不清楚,只听说这个专业好,就填上了,几乎是没有一点儿的目的性,对后果一点也不考虑,当时只想能上就行”。据记者了解,这样填志愿的人并不在少数。盛信伟,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位大三的学生,现任校内一社团的主席。他说,当时填志愿时,家里给的压力挺大的,但我又不知道哪个专业好,后来偶然听了一次北科大一名学生的讲座,觉得还不错,就填上了。也许是学校做的工作还不完善,至今许多面临填志愿的考生对各专业、各高校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各方面努力去做。
给将要填志愿的学生一条建议:去和大学生聊一聊,从他们亲身体会中,你会得到很多建议,能够在填志愿中更好地把握一个“度”,去上你理想中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