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麻烦,是目前的招生制度造成的。它的不合理,在于限制了各方充分选择的权利 。
考生填写志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填报志愿时,并不知道同校同专业报考人数如何?如果报考同一志愿的人很多就惨了。尽管考生一共可填三个志愿,但由于学校只乐意录取那些第一志愿考生,“不吃剩饭”,第二志愿效力有限,更不用说第三志愿了。报考志愿与其说是要讲究技巧,倒不如说就像是投注押宝。
笔者认为,现行招生制度到了探讨和改革的时候了。现出两招,仅供参考。
第一招,考生填写志愿(假设仍有三个),不分一、二、三等,全是第一志愿,他的档案和考试成绩同时发往所报院校,学校根据考生的情况和分数录取,然后将录取情况通知考生。考生可能会同时收到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但他要在一定期限内决定上哪一所学校。那些逾期得不到考生确认的学校,可以选择其他考生,而逾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考生可以在下一轮报考其他学校。这样做,考高分的学生决不会没学上,而那些好学校也不愁招不到好学生。如果一个学校招不满,则可以再招一轮。
计算一下成本。既然是网上录取,在第一轮投档和录取时,投递一个学校和三个学校,其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增加第二轮录取,会增加时间成本和确认过程的成本,但也不到难以承受的地步。惟一麻烦的是,那些差学校恐怕难以录取到好学生了,但竞争本身就存在,优胜劣汰,想招到好学生,那学校就得办出点特色来。
第二招,考后填报志愿。条件是,信息公开。教育部在考试后向全社会公布各地考生成绩的分布情况,公布每个大学在各地的招生数目和考分要求。此外,还应动态显示报考某校同一专业的人数和已知录取人数,考生可以根据录取人数和报考人数之比调整其选择,直到截止日期。这样就防止较多考生撞车,也能让生源合理地分流到报考考生较少的专业去。
此法的成本是要开发一个动态的数据库,并有互联网的支持。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是不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