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顾名思义就是志向和愿望。就参加高考的考生而言,选择哪所高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都取决于他本人的志向和愿望。而事实上,如今许多学生的志愿已经变成了父母、甚至老师及亲戚们的志愿了。填报志愿,考生的自主权越来越小。
在填报志愿上,家长比考生有发言权的理由有三:其一,考生的志愿过分趋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将来就业困难。其二,考生没有家长了解的政策多,对就业形势掌握不准。其三,父母在为考生填报志愿时,是经过调查了解的,或咨询过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而考生在这方面则考虑得很少。
理由看似充分,考生却不接受。一位为儿子作主填报了志愿的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填报了志愿,儿子就同他不说话了。因为他为儿子填报的志愿儿子不喜欢,他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儿子的将来考虑,为他将来能找到工作考虑,可儿子就是不理解,这让他心里非常难受。
一些被“包办”了志愿的考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父母的做法确实有让人很难接受的地方,但父母要坚持,也没有别的办法。
专家指出,父母替自己的孩子包办志愿,其弊要大于利。首先,父母如果违背了孩子的志愿,孩子进入学校会因为对专业缺乏兴趣而无法专心努力学习,没有真才实学,这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将会更大。其次,父母在替孩子填报志愿时,虽做了所谓的调查,但缺乏科学性。其三,父母选择的所谓的好专业,等到毕业时,不一定就是就业的热门专业。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结构调整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到几年以后,许多现在被认为是“冷门”的专业,完全有可能“热”起来。
专家认为,志愿是一个考生的志向和愿望,选择什么样的志愿就意味着考生要为什么样的事业去奋斗,志愿是考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因此,父母应充分尊重考生的选择,不要一味“包办”,应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决定。专家提醒:填报志愿时,父母可以提供建议和意见,但不可“包办”,应充分尊重考生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