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填报高考志愿哪种方式对考生更有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6-21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上,今年全国各省、市大体仍分为成绩公布前和成绩公布后两种。细分一下,成绩公布前还可以分为考试前和考试后两种,成绩公布后还可以分为一次填报和两次填报:即成绩公布前一次和成绩公布后一次。

  成绩公布前填报志愿有利于考生的自然分布  

  成绩公布前报志愿,从宏观上来讲,有利于考生的自然分布,能够使一部分中低层次的学校得到一部分好学生。因为临场发挥尚是未知数,考生对照答案也难以“准确”,因为有评卷的因素,有考生自己记忆的出入,这些都会影响考生对志愿的准确选报。有的考生就会在保险系数上下功夫,采取降低标准的办法,选报一些稍微差一点的学校或专业。从报考的结果看,二三类学校确实也得到了部分好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一部分艰苦专业较容易赢得好的生源。比如一名考生平常成绩不稳定,如果在成绩公布前填报志愿,他就会选择招生计划多而有把握被录取的学校,尽管这所学校不是太有名。如果在成绩公布后选报志愿,这名考试时发挥得较好的学生就不一定选报这所学校了。

  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有助于提高选拔准确度

  成绩公布后选报志愿,考生心里亮堂了:已经明确的成绩免除了个人实力的估计,考生定位较“准确”。实行标准分数后,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就更为优越。标准分数向考生标示的是位次,尤其是百分位,就是考生的准确位置。考生在成绩公布之后,利用标准分去选报志愿,自然方便、准确。山东省1997年的本科第一志愿投出率为92%,录取率为80%;1998年本科第一志愿投出率为98%。这两年的实践证明,在实行标准分数后,成绩公布了再选报志愿,选择的失误率会大大地减少。

  成绩公布后选报志愿,充分考虑到了考生的心理状态,能够减轻考生的心理负担,使考生水平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助于提高选拔的准确度。

  从志愿的分布来看,成绩公布以后填报志愿,会使志愿分布更均衡:一是在目前专业选择高于学校选择的情况下,许多好学生尽量去选择一些不是太有名的学校中的好专业;二是高分考生更担心第一志愿不中后的去向。由于第一志愿命中率的提高,使这些考生不得不考虑去选择一些命中率较高的学校。2000年,山东省理科投档最低分如清华大学是836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22分、南开大学764分,文理科最低投档线在800分以上的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这几所学校。山东工业大学是历年第一志愿录不满的省属学校,这几年第一志愿却均超过计划招生数,而山东师范大学也能招到80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这种分布的均衡,是在较为广泛地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的慎重选择。

  成绩公布以后填报志愿,考生可以知道本科第一批分数线及本科第二批基本分数线和专科的大致分数线。这样,考生在选报志愿时心中就更有数了。本科第一批线上的考生集中选好本科一批的志愿,顶多再挑一挑较好的本科二批的学校,可以不用考虑填报后面的学校志愿。拿山东省来说,1998年有15万名考生不必填报志愿,这就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支出:一是考生不必做无用功,避免了原本无希望的考生枉费力气;二是国家节省了开支,按每生填一次志愿需付2元钱,1998年仅山东省就节省30万元;三是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录取工作,如信息处理、档案组建管理等,可以省去许多无用功。

  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也有不利因素

  目前存在不同的填报志愿的方式,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赞同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反对意见首先来自部分高校招办的人员。他们认为,一是难于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成绩、分数线明明白白摆在那里,考生要选报你校,让该校咨询人员说能不能录取,难说。其实,两种填报志愿方式都存在一个“猜”的问题,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只是减少了某些不确定因素,并没有也不会脱离填报志愿的基本规律。所有指导填报志愿者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二是担心高分学生流失。不知道成绩时可以采取“打保票”的办法拉一批学生,可以得到一些成绩好但胆量小的好学生。从实际情况看,学校采取一些其他措施照样可以得到好学生。山东省2000年800分以上的学生分布在近30所不同类别的大学中,在本科第一批学校中有38所高校最低投档线在700分以上。这样的高分分布是不多见的。

  当然,反对意见还有来自省、市招生管理部门的。从考务的组织来看,如果6月份填报志愿,那时正是试题印刷时间,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将填报志愿时间放在成绩公布之后,除了给计划编制提供较多的时间外,其他时间都比以前紧张。尤其是紧接着要马上组织录取,一要评卷按时结束,二要成绩按时统计出来,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有一点差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录取按时进行。

  怎样将填报志愿这项工作做细做好,的确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作为招生管理部门都理应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尽最大努力满足考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