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音像、网络是文化的载体,也最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然而,“现在孩子可读的书太少了。”一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一方面某些屡禁不止的非法出版物不堪入目;另一方面,适合孩子们的科普读物价格太高。” 十几年前,几分钱一本的小人书是很多孩子童年的伙伴,大部头的《十万个为什么》内容丰富,价钱又便宜,有的孩子直到上中学仍然读得津津有味。而这几年青少年图书包装越来越华丽,许多图书因为价格太高令家长和孩子望而却步,这种少儿图书高档化现象令人忧虑。
十几岁正是渴求知识的年龄,缺少适合的读物,一些不良的精神产品就趁机而入。尽管各地都在努力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下令清理整顿“三厅一台”(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电话信息台),但记者在一些学校附近仍然见到一些孩子放学后直奔这些场所。一些孩子进了网吧通宵达旦,上网聊天、甚至看黄色网站竟占了他们课外的大部分时光。另外,一些格调低下的影视节目、孩子们似懂非懂语气暧昧的小广告、见利忘义的营利性娱乐场所等等,都在污染着孩子们的视野,冲击着他们的心灵。
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也竟相把目光瞄准了孩子们的钱包,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被他们置之脑后。前一段时间,一些带有明显血腥和暴力色彩的玩具在中小学生中间颇为流行。许多孩子会突然拿出来一个血淋淋的骷髅头、一只冷冰冰的手铐,或者一个吓人的蟑螂、一条吐着舌头的青蛇,吓得别人脸色苍白地夺路而逃。
与这些有形的污染相比,成年人一些有意无意的举动更使孩子们无所适从,难辨善恶美丑。记者一次乘公共汽车外出,车厢里挤得透不过气,临窗坐着母子两人,聪明伶俐的孩子戴着少先队队徽。车到一站,上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孩子刚要起身让座,却被妈妈拦住了。类似这样的场景记者见过多次。许多老师忧虑地说,我们在学校里每天教育学生要懂礼貌,尊老爱幼,可是老师教一年不如爸爸妈妈做一天。这样下去,孩子们长大了,还会有爱心吗?
学校本应是最纯净的地方,然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正向校园四面合围。寒假前的一个傍晚,济南一家较有名气的小学门外塞满了各类轿车,其中许多是公车。原来这是学校在开家长会。据了解,在许多学校,公车接送孩子上下课的情况相当普遍,人们几乎已经习已为常。
这所学校一个姓丁的二年级小学生告诉记者,班上同学爸爸妈妈当官的有钱的可真不少,经常车接车送,很威风,没车坐的孩子就要被人看不起。据学校的老师讲,现在很多学生在一起就要比谁的父母官大,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钢琴好等等。她说,孩子本来应该是最天真无邪的,真担心这样下去,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偏差。
“白云奉献给蓝天,玫瑰奉献给爱情,我们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恐怕最需要的不是美馔佳肴,也不是鲜花巧克力,而应该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一批启迪人心灵的好书、一个设施先进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一个举止文明、充满爱心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山东师范大学从事教育心理研究的张承芬教授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孩子的另一所学校,我们成年人到底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的确应该好好想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