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撩开“学生出书热”的面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7-04

      有心人会留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文学的日益边缘化,一方面却是中小学生出书渐成热潮。这里面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及背景动机颇耐人寻味。且让我们撩开这种现象背后的面纱,一起来咀嚼这个不太寻常的话题吧。

     韩寒们的诱惑

     在中小学生出书热中,郁秀、韩寒、天天等算得上是这个庞大群体中的佼佼者。前些年,女中学生郁秀以一部《花季·雨季》长篇小说红透大江南北,在广大中学生中产生极大反响,随后获奖并被改编成电视剧、连环画之类;出版这部小说的海天出版社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与小说同名的杂志,也迅速窜红……

     有点另类的上海松江中学高二学生韩寒近来更成了教育界、文学界一个沸沸扬扬的话题。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与随笔集《零下一度》连续登上几所城市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确实令人不敢对这位18岁的毛孩子心存轻视。而他的休学,他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旁听生而又被他拒绝的起起事件,更将他长期置于大众的关注下……

     有天才少女之称的沈阳中学生张天天也再度为世人所瞩目。1998年10月,不满16岁的少女张天天以一部长篇小说《真心英雄》,6次再版销售一空而轰动文坛,中国文学界、评论界的大腕汇集北京破天荒地研讨她的作品,这是中国作协有史以来开研讨会年龄最小的作者。深圳小学生毛昱2000年由花城出版社推出的散文集《黑眼睛》,也因其蕴含着同龄人少有的生命悲剧意识引起了京沪深传媒的关注。毛昱年仅12岁,在大多数同伴还沉溺于动画片卡通故事之中时,她却已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里遨游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她的宁静与深刻着实令人惊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难想像,这些校园文坛名人对众多校园学子的诱惑力与吸引力,在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庞大的写作群体。在各地的新华书店新书架上,我们往往不难发现一些精装的学生作品集,它们有小说、散文、诗歌,甚至有书画集。

     自费出书:热闹的背后

     早在两年前,深圳某中学的初二学生周楠就由海天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作品集。周楠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医生。周楠有两大爱好:电脑和写作,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周楠母亲在为这本书写的前言中说,帮助孩子出书,主要是想整理一下孩子成长的历史,激发孩子的写作热情,将来即使不走文学之路,回忆起来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周楠母亲的这番话,应该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替孩子出书的家长心声。在他们看来,出书毕竟还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以前只是买别人的书,现在有机会让孩子也出一本书,那份内心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深圳另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黄露,家境并不太宽裕,但父母还是花了近万元为热爱写作的孩子出了一本书。

     当然,也有些家长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过早地给孩子出书有拔苗助长之嫌。深圳陈先生说,他的孩子在上小学,俄文也写得不错,在全国各地的学生报纸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曾有一位书商找上门来,希望他给孩子出一本书,前提是请他赞助一定费用,被他拒绝了。他说,现在图书市场十分混乱,什么都不是的人跟你见面也能掏出一本自己的书来请你指正,太恶心了。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凑这份热闹。

     对于时下的学生出书热现象,一些有识之士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的尹博士认为,学生出书,首先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认同,无论如何,出书总归是一件高雅的事情,文学张扬着人性之美,让学生从小接受文学的陶冶,对他(她)今后的成长可谓是善莫大焉。况且,文字作为一种岁月的积淀,可以帮助孩子珍存许多珍贵的记忆和感悟,堪为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

     深圳一位家教专家则认为,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过早地获得这些虚名,容易使其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或者虚荣心膨胀,同时,也容易导致其过早地产生偏科的现象,而学生时代是全面发展时期,过早偏科对其今后发展不利。

     《中国高考报告》作者何建明则认为,今天的中学生都较早熟,同时,国内儿童文学缺少稳定的创作队伍和佳作的现状,也给中学生出书提供了空间,不少中学生都希望一书成名。但他同时也提出,中学生过早地被定位为作家,并不利于其全面发展,会对其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