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只录取智商在130以上的孩子?儿子入小学考试记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8-02

  北京育民小学今年在招生时,有媒体说该校只录取智商在130以上的孩子。多多在此讲述的正是她6岁的儿子报考育民小学的一番经历。

  5月的一天,一位朋友从网上发了一条消息给我:北京育民小学今年招收“少儿班”,30多名孩子将用4年时间读完小学,然后升入北京八中读4年中学,14岁考大学。朋友鼓励我让儿子去试试。

  回家一说,丈夫反对:这是一个实验班,孩子压力太大,会不会对心理发展造成影响?万一儿子将来跟不上,四年后被刷下来,重回普通小学该上几年级?

  我却觉得能不能考上是另外一回事,能让儿子多见点世面,岂不更好。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让他早点接受竞争,挺好。

  周日,我带儿子去报名。为了不给儿子造成心理压力,去之前我对儿子说:“你要上学了,要去参加入学考试,所有的小朋友都经过考试才能入学。”我的目的是尽量让他觉得这是一次正常的考试,没有什么特别的。他很爽快地接受了,尽管这是他人生遇到的第一次考试,但他根本就不知道考试是怎么回事。

  去的那天,是开始报名的第二天,9点多到了学校,我们领到排名300多位的小号,稍晚一些到的家长被告知小号已发完。据说,前一天已有400多名孩子报了名。我还发现在学校旁边的小照相馆排起了长队,很多没带照片的孩子在拍照片。

  教学楼的楼道里排满了人,大家按号被分批召进教室。儿子很兴奋,在教室里蹿来蹿去,摸摸课桌、爬爬窗户,挺新鲜。别的孩子也都没闲着,在黑板上画画的,唱歌的,打闹的,没事儿人一样。家长们则填表、咨询问题,忙得满头大汗。

  5月20日,儿子参加初试。这天,校门外停满了车,很多父母双双来校后被拦在门外,因为只允许一名家长带孩子入校。操场上,站满了孩子的家长,学校共设了34个考场,而学生的考号也编到了2000多。孩子们排成队,由老师带着进入教学楼,儿子像个兔子似的一蹦一跳地跟在老师的后面,进楼门之前,回过头说:“妈妈,再见。”呀,这一刻我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

  9:30至11:30是考试时间。家长们都在操场上等着,也借机交流着经验。

  很多家长都是远道而来,因为自己住的周围没有好小学。大多数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正好是个机会。何况若能升入八中,不仅免去了一笔可观的赞助费,而且还逃脱了小学升初中时电脑排位的恶运。有的家长为能进入育民,已经提前给孩子训练了很多智力题。我听了,心一紧:儿子没有做过任何训练,岂不是吃亏了?赶忙给丈夫打电话,他却说:上这样的班,孩子的智力必须够用,否则训练了半天,智力不行,早晚也得淘汰,这样反而害了孩子”。我一听,此话有理,连忙给自己调整心态。

  12点,儿子拿着半瓶矿泉水,夹着铅笔盒从考场出来了。

  “考得怎么样?”

  “挺难的,都是推理题”。

  “推理?”我第一次从儿子嘴里听到这词。

  儿子给我举例子:“天平的左边放3个苹果,右边放9个桃子。左边有一个苹果时,右边的桃子是几个?”

  “还有,两张图画,在公园里,湖上有人划船,旁边有树木花草,让你找出两副画有几处不同。”

  “妈妈,没有迷宫图,我最喜欢走迷宫了。”儿子有些遗憾。

  儿子还说第一节课考了63道题,他只答了58道,没时间了。然后休息、喝水、上厕所。第二节课又答了3张纸,全是图形。再问,儿子就烦了,躲到一边看《机器猫》去了。

  过了几天,我们收到通知书,儿子进入复试。

  6月17日,这天的孩子明显少了。一问老师才知道,复试的孩子已减到263名,进入复试的名额并没有事先的人数限制,而是由分数决定。比如,如果初试孩子的平均分是80分的话,进入复试的孩子分数则翻倍,即160分以上。

  儿子在操场的攀登架爬上爬下,我突然发现这天来的孩子大都是“挺显大的”,本来在幼儿园里已经是“大哥大”的儿子,在这里只能算中游。我对丈夫说:“都说发育早的孩子没后劲,可是看看眼前这些‘人高马大’的孩子,谁敢说在他们中间不会出现少年大学生”据说,“少儿班”的孩子上课的方式与众不同,孩子们围成一圈听老师讲课,而且是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式的讲课,充分调动孩子的潜质和思考的积极性。这一点是最让我羡慕的,这对于淘气的男孩儿来说格外合适。

  12点,儿子又是提着矿泉水、夹着钢笔盒走出教室。

  “妈妈,今天有迷宫图,我一下就走出来了。还有空间想象力的题。”

  “你会空间想象力呀?”

  “就是模糊的感觉,你在脑子里先把图像模糊了,就好像眯着眼睛看东西一样,把你看到的东西看成模模糊糊的,再想象就行了。”

  儿子的理论让我也模糊了。

  “还有短时间记忆力的题。我考考你,18567———你马上倒过来念一遍”。

  “还有,左边一个图形,右边有一串跟它差不多的图形,让你找出来哪个和它一样。”

  好嘛,都够难的!我立刻带儿子去吃“艾德熊”,我对他说“你这次要是通过了,下次妈妈还带你来。”说完,马上觉得自己的心理太阴暗,怎么这样急功近利。儿子却在大声应着:“行啊,行啊。”

  几天后的下午,我得到了通知,儿子没有进入再复试。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儿子,他会不会受打击?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说:“儿子,你这次复试没有通过。你知道没有通过是什么意思吗?”

  儿子很响亮地怪笑一声:“没通过就是刷下来了呗”。

  “你想上育民吗?”

  “不想。”

  “为什么?”

  “妈妈你不知道,厕所离教室太远,上厕所可不方便”。

  ———瞧这小伙儿!

  说实话,我没有儿子这么潇洒,我甚至有一丝遗憾,我希望儿子能够进入复试。再复试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考查,儿子如果在那时被刷下来,我可能会心悦诚服地“死机”———因为儿子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一个细节:

  “妈妈,今天的加法题我没做”。“为什么不做?是不会吗?”

  “我在幼儿园都做过了,在学校就不用做了。”

  有时候,孩子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可这完全是缺乏考试经验的缘故。

  这是儿子的第一次考试,从此儿子将开始他的学习之旅,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考试之旅,成败的可能都有存在。儿子虽然没上育民,但是我是多么的希望育民那种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为更多的学校所借鉴。

  编辑的话: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强曾主持做过一项研究,收集大量数据来研究影响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因素。后来他们发现,再多的数据也无法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考察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爱因斯坦、鲁迅,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常,成名其实很晚。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必然关系。

  李强说:

  “中国人望子成龙的欲望十分强烈,希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宏图大志,比如说用‘抓周测试孩子将来的事业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但人们的学习是有阶段的,一个年龄段的儿童适应于他这个年龄段的知识体系。如果把后一年龄阶段的知识体系过早的强加给儿童,比如两岁就识字,从一个角度看,人们觉得他很特殊、很优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般孩子到了七岁就都可以达到,早几年识字只是说明受教育早,并不证明他真正有创造力、想像力,或是能比别人多做出什么事情来。”

  人迟早都要到正常的社会中,从特殊环境到普通环境,这个人的行为表现和别人肯定都会是不一样的。李强说,我们希望任何社会上绝大多数作为主体的人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各方面达到一个平均值,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有专家介绍,超常班的教学确实让孩子加速了学业进程,但这种学业的成功更多的恐怕是来自超常班老师不俗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而不是因为班上有多少“神童”。

  随意举出一例来说,北京8中少儿班虽然将正常的6年教育缩减到4年,但惟独体育课的课时增加了一倍多。他们除了按国家规定每周在校内操场上2课时的体育课之外,每周还有半天的“自然体育课。在滑冰、骑自行车、登山、定向越野及运动旅游中,孩子们也经受了风雨雪等自然力的锻炼,对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是很好的历练。最强的师资,宽松的教学环境,活泼的教学手段,专家们指出,即使是资质中等的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学业也可以得到很大飞跃。

  正如多多在文中所期盼的那样,更值得推广的不是超常班,而是超常班上“超常”的教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