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自考,20年的辉煌路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9-04

  为了纪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20周年,总结自学考试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认真听取老领导、老专家对自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近日全国考委在北京召开了在京自学考试老领导、老专家座谈会。何东昌、朱开轩、臧伯平、邹时炎、王明达(均为教育部或原国家教委领导)、白介夫(北京市政协原主席、北京市考委主任)、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蔡克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叶培大(中科院院士、原北京邮电学院院长)、黄铁城(北京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梁柱(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沈克琦(北京大学原副校长)、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柯俊(中科院院士、原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施瑾(全国考办原副主任)等15位老同志与会。现将发言记录摘要如下,以供参考。

  自考20年培养人才300万

  何东昌:自学考试这个形式是非常有前途的,特别是和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考虑,前途非常广阔。  

 朱开轩:对自考20年来所起的历史作用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自学考试发展前景应该有充分的信心。

  邹时炎:自学考试制度虽然走过了20年,但我个人认为它还是一种比较年轻的、新的教育制度或者形式。20年来有很多好的经验、做法,要很好地总结。

  王明达:自学考试发展20年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社会上得到广泛、高度的赞同,社会形象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这些年来自学考试培养了300多万毕业生,许多人在各方面工作中成为骨干。有的还成为省部级的领导和大集团公司的负责人,像燕京啤酒集团的总经理和TCL的吴士宏就是自考毕业生,解放军里也有一批将军在参加自学考试。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利用自考来提高生活质量,参加考试的考生最大年龄有80多岁的,很多人认为自考是中国很有特色的一个创举。自考为很多没有办法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提供了条件,如残疾人和一些特殊情况的病人,包括监狱里的服刑人员通过参加自学考试,改造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所以总的社会形象也是不错的。另外,从管理费用方面看,自学考试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益也是很高的。现在自考在高等教育11%的毛入学率中占到了将近1/4的份额。总的说来,大家认为自考这个制度应该坚持下去。

  顾明远:自学考试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创举,对培养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20年来培养了这么多人才,这是光靠普通常规的高等学校办不到的,成绩还是很大的。

  柯俊:自学考试很重要的一条是对世界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自学考试这种方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式,当然开放大学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办,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怎么普及教育,我们的经验还是很有意义的。

  沈克琦:自学考试在20年前应运而生,当时解决了大量失学知识青年学习和学历问题。20年发展起来,人数增加了,促进了一批人才的成长,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值得庆贺。

  新世纪自考面临新机遇

  何东昌:现在很多念过大学的人参加自学考试,这反映出一种社会需要、历史趋势。再推而广之,资格考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吸收自学考试的一些经验。做个合格的岗位工作者,教师要持证上岗,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这样,特别是岗位变动时需要自己学习,所以这个领域非常宽广。自学考试要延伸,延伸到农村,延伸到等级考试、社会考试,延伸到资格认定考试。还得往中小学、大学教育里延伸,自学总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一环,不管哪种教育,学生总要自己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还得通过主体起作用。有了自学考试这一制度,许多人可以进入知识的殿堂,为社会、国家作贡献。从小学起,一直到高中都要进行这种教育。语文课里要有自学成功典型的课文,高中毕业班的教育要有自学成材的教育,不要一条路走到黑,这样我们自学考试的生源在普通教育里就已经产生了。

  臧伯平:我们根据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条途径,开展自学考试工作。在知识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发展主流的今天,自学考试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所以考试的项目、科目也要根据国家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发展的需要来规划和安排。

  王明达:自学考试目前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开放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到底自考将来应该怎么进一步发展?现在自考战线的同志也在思考。有的人很担心:是不是将来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以后,自考的规模会越来越小?我想可能应届生会少点。现在有一种新的现象,就是继续教育,我们做了很多调查,自考可能最适合于继续教育。因为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去学,并且学习的网络越来越发达,包括农村乡镇这一级,好多地方只要你学,都能得到辅导,所以大家认为自学考试将来朝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方向发展还是一个很有利的形势。现在高校对自考也很关心,特别是很多有影响的高校,他们都非常希望直接参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些建设,如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高校应该承认自考的一些学分。

  邹时炎:要找准自学考试制度在新的世纪发展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不断地克服一些困难,吸取一些好的东西。不能使自学考试成为一种新八股,应当使它成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这样这个制度就可以在新世纪发挥更好的作用,但这确实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

  顾明远:面向21世纪,自学考试面临着转折。当初自考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文革中很多青年耽误了学习,文革后也不能马上进入高等学校,而从国家来讲非常需要人才。一方面国家需要人才,一方面青年又有求学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不能满足,通过自考既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了青年求学的需要。当时主要是学历教育,专科、本科学历教育。今后要转到终身教育的范围里来,特别是要把证书考试放在自学考试的重要位置。建议国家把学历和资格分开。过去有了学历就有了资格,就可以从事各项工作。我认为把学历和资格混在一块,对发展高等教育不利。在我们国家,学历主义相当严重,学历是需要的,但是学历主义是不好的,出现卖文凭、假文凭现象,都是因为追求学历。即使以后高等教育扩大到大众化了,15%或者更高,仍然有一个追求学历的问题。在东方国家这是个很大的弊端,特别是日本、韩国,入学率已经超过50%了,仍然存在追求学历的问题。学历主义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影响到基础教育,也影响到高等教育。

  我认为应该把学历和资格分开。有了学历并不等于有了从事一项工作的资格,应该有一种资格考试,律师有律师资格考试,教师应该有教师资格考试。以后教师不仅仅是师范大学培养了,其他大学都可以培养,那更应该通过考试来认定他的资格。所以我觉得自学考试应该转轨。当然这要我们整个国家有个政策转变,把资格考试作为自学考试的重要内容。这样即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扩大了,资格考试也还是要不断进行的。

  沈克琦: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助学,这本来是个好事,可是现在我担心出现应试教育,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猜题押题,反正弄对了算,这对人才的培养不利。助学的问题是两面的,一方面助学确实对考生的学习有帮助,能够学得更好点,另一方面可能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搞,就不见得好。自学考试暂时人数少一点没有关系,我赞成这个意见,关键看自学考试这个制度在国家发展中、在促进人才成长中起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可不可以以课程为核心推动自学考试的改革。现在社会发展很快,科技发展也很快,因此在职人员要知识更新,要继续学习,而且有的已经在学习,对他的学习应该通过一定考试进行认定,这样的话,自学考试就可以起这个作用,对促进在职人员知识更新、用人部门正确使用人才都是有好处的,这方面自学考试大有作为。比如计算机、英语等课程。

  第二个问题,人才流动恐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流动的话就不是原来的工作。换了工作,必然就要比较系统地学习另一方面的知识。自考也能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的人学习是要拿第二学位,但是多数人自学并不一定要拿第二学位,就是要补充一点另一方面的知识,如虎添翼,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不断提高自考质量

  何东昌:要花力气来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考质量。我觉得自学考试用的教材某种程度上代表我们民族的水准。自学用的教材,包括函授的、电大的、自考的,如何能够出版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教材?好的教材要重奖,要出一些名教材,这方面要做研究,不断改进自学考试教材,使自学考试更容易学,学得更扎实,更有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下功夫,而且要投点资。

  顾明远:质量是自学考试的生命线,一定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怎么提高质量?一个是要提高教材质量,因为自学就靠教材,不能把自考教材要求放低,应该更高。今天大家之所以承认自考,自考的毕业生有很高的声誉,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在自学考试中要贯彻全教会的精神,推行素质教育,在考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注意素质的提高。这里就涉及到课程的设计问题。

  梁柱:质量是生命线是大家公认的。关于质量问题我们往往容易考虑成管理问题,管理是重要的,不能作弊,不能仅仅是为了应试,但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怎样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对他今后工作有用,这是更重要的。但自考有一个特点,说不要搞应试,它的的确确就是为了考试,一门一门,考及格就通过,不及格就通不过,而且主要是在家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既拿出高质量的教材,同时教材又能适合自学?要下功夫使学生不仅仅懂得这一门的知识,而且要让他学会掌握这门知识的方法,就是他今后学了这门课,到了社会上不仅仅是老师教他几个原理他就会背这几个原理,而是知道怎样去充实自己,补充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自学的方法。仅仅回答是什么是很容易的,自学教材更应该加强在为什么上。另外,教材要不断更新,不能搞成一本教材十年八年不变,现在知识发展很快。在这两个方面,既要防止流于形式作弊,又要防止单纯是为了考试,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才是对社会有益的。质量至少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关键当然是在管理,管理要更加严格。

  加快专业课程改革

  柯俊:过去由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我们教育的重点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但是做起来知识灌输比较多,所以中央提出来要培养创新能力;可是另一方面知识的发展又很快,像计算机、半导体,知识的半衰期大概在一年半到两年多一点时间,使不断更新知识变得非常重要,这光靠学校的教育就不够了。所以现在高等学校本身教学改革的重点除了创造力、素质这些以外,很重要一条是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现在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可以借鉴自学考试的很多经验。

  关于人员的结构,现在高等学校也正在改革,部里也一再提出要拓宽专业,但是地方大学拓宽专业就有一定困难。另外结合当前工业发展层次的不同,还需要能够紧密结合未来工作需要的教学方法,但是从国家整个发展来看这是不够的。我不晓得是不是由于我们国家情况特殊,拿美国的分析来看,可能不完全适合,因为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不同。我们过去强调,一个人在一个岗位能够终身从事或者长久从业积累经验,但按拓扑定律来看,一般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需要两年时间熟悉,然后有两年创造力最强的时间。如从事高分子材料的钢铁业,可能他对钢铁企业新的发明要比原来搞钢铁搞一辈子的人要多。这两年创造期过了以后,还有3年到4年的创造期,再往下就不行了。在调动工作以后,本身需要自学。所以我想这也是自学考试一个很大的契机。

  何兹全:我是学中国古代史的,自考学科里没有中国古代史,课程里也没有。对自考和中国历史的关系,我有些想法。我觉得历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历史应该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主要内容,严格地讲历史应该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历史学在民族文化素质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历史学有两个任务,一是提高对过去社会的认识,越清楚越好,越接近真理,另外可以把历史知识普及到人民群众当中。今天说拿历史知识来普及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但是却没有教材。金庸的小说很普通,武侠小说大家都爱看,金庸的小说说的是武,但是写的是人、人的活动,能不能把历史书写得跟金庸小说一样?如果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通过普及版的书来宣传历史,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但今天我们没有这个书。我想历史虽然没有专科,但应该拿历史当自考公共课,以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写出几本书来叫大家乐意看,通过这个来进行教育。我建议在自考公共课里设一门历史课,教育部要考虑这个问题,要写出几本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叫大家乐意看,就象《三国演义》一样,加强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的思想教育通过说教式的不如通过文学作品,叫人愿意看。因此考办要考虑这个问题。建议几年内写出一本历史书,使大家都愿意看,要跟古时候人看《三国演义》一样,也跟今天的青年人看金庸小说一样来看历史书。这个书难写,但我们应该来考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