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师在调研中重新认识学生和教育工作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9-06

  当前制约北京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提高的初中教育,通常被教育工作者比喻为“豆腐腰”,而初中教育的薄弱环节又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北京市一项历时3年的实验使一些薄弱校面貌一新———  

  从外地调入北京,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对181中学的崔秀瑞老师来说,当初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学校是一所基础薄弱校,生源质量一般。一次期中考试共有4人不及格。动用班主任坐镇看着学生背单词,仍不见起色。老师批评几句,学生当即说:“我根本没长着学英语的脑瓜,费了劲儿还挨呲儿,我不补了行不行?!”

  这样的学生着实让崔老师苦恼了一段时间。之后,崔老师开始分层教学的尝试,并进行分层次的竞赛活动,勾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就连过去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也信心百倍地参赛。利用公布比赛成绩的时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生们在愉悦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181中学,像崔秀瑞这样的老师很多,他们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教育案例写成文章,编成书,在校内外交流。学校的“扬长教育”逐渐远近闻名。同时,学校不断提高电教水平,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电教优类校,各项实验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学校因此摆脱了“薄弱校”的帽子。

  在许多人的眼中,研究是专家学者、大学教授的事,研究是著书立说、发表论文;而中小学教师是实际工作者,没有足够的理论素养,更不习惯理论表述,一句话,他们不具备科研的条件。因此,1998年,当北京市教委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提出“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动力,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时,很多人表示怀疑:科研兴校,能走得通吗?

  “北京初中的硬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管理、师资等软件的问题和困难,始终阻碍着学校的发展。”课题组成员、首师大基础教育研究所杨宇红老师说:“过去,通常以某一学科进行研究,事实证明不行。必须把科研工作贯穿到学校的整个管理、教学过程中。”

  1998年10月30日,北京和平里中学、新街口中学、116中学、181中学和北方交大二附中成为首师大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这5所学校都是薄弱校,基础差、士气低、知名度更说不上。

  教师的改变是关键。改革之初,针对老师“想搞科研,不知怎么搞,怕搞”的普遍现象,尽力营造研究氛围,给老师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不少学校明确提出了“允许失败,不允许不改”,“不求完美,但求突破”的要求。老师们感到,学校科研的氛围“逼你成才”,让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教师在调研中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认识教育工作。”课题组副组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景斌举例说,过去老师们在一起谈论的是学生怎么不行,你们班的学生差,我们班的更差。现在大家谈论的是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到了学生的可爱之处,你们班的学生行,我们班的更行。“这一‘差’一‘行’,反映了教师学生观的变化,由此也引起了教师情感上的变化。”

  教师的变化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体验到尊重和成功,学习成绩由此上升。

  生源差、校风差,几乎是所有基础薄弱校的通病,而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秩序是否稳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从日常管理看,学校的各种班级考核和评优制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的建立等,都发挥着维护和执行规范管理的职能,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道德与纪律观念。北方交大二附中根据学生品德的时机状况,制定了《北方交大二附中德育手册》,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日常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很多学校还采取“德育主题每月化”的方式,提出每月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学校、年级和班级据此安排德育活动,使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几所学校的学习风气慢慢好起来了。

  “3年来,先后参加课题研究的23所学校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9月5日,在《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上,张景斌说,学校领导班子的教育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决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真心实意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北京181中学校长雷丽霞说:“3年的教学改革实验,我感觉受益最大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条在科研状态下开展工作的新思路。”

  对于课题成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有一段精彩的点评:181中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缩小校际差距,改造薄弱校面貌,关键是要改变教师的精神面貌。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这个根本问题上,薄弱学校也完全可以走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