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做中学:开辟用手思考的道路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10

  当今世界,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形成一种潮流。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国家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被列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已成为国际上基本的教育理念。

  “蜗牛喜欢吃什么呢?”动手喂喂就知道

  走进北师大幼儿园,就像进入一座科学的乐园。教室里摆满了孩子们种的花草、植物,喂养的鱼、蝌蚪和蚕,孩子们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用彩笔画下蝌蚪的变化,告诉人们“小蝌蚪是这样长大的”。

  “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和猜想是否正确,然后写出“实验报告”。有的实验报告是一幅画,有的是一帧照片,有的是图表,还有的是采集的实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读书和写字,学会了推理和思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北师大实验小学借来孵化器,又购买了150枚鸡蛋,让学生通过照蛋器观察小鸡在蛋壳里的生长过程。小鸡孵出来以后,组织学生饲养小鸡,观察小鸡的生长过程。这项观察活动长达一年半,学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写下生动的观察日记。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制定方案,做观察记录。

  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做中学”科学教育起源于美国,1995年法国教育部与科学院启动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启动了我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计划。这项科学教育是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计划。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汕头4个地区的26所小学、幼儿园首批开始实验。

  异想天开从哪儿来?“和和面团”才知晓

  美国的科学教育实验计划——“Hands-on”(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这种教学活动在美国已经开展了14年。

  1992年,法国国民教育部派出了以学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先生为首的代表团,专程到美国考察“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回法国以后,夏帕克先生写到:“在教室里,人们为学生表现出这一阶层少有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全身心的投入而感到震惊。教育质量无可挑剔。”他建议在法国小学里进行类似的科学教育改革。这一建议得到法国国民教育部和法国科学院的支持。1996年,法国引入这个项目,命名为LAMAP(其含义是“动手和面团吧”),由法国科学院付诸实施。参与这个项目的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他们热心于儿童的科学教育。科学家与“动手做”网站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答教师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许多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大学生帮助小学教师设计“动手做”的主题、实验方案,制作教学设备。

  这项科学教育计划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也培养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夏帕克先生总结说:“我们不仅在培育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也在培育他们对待生活的方法和态度。我认为这就是在通过基础教育,培育一种适应于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文化。”

  法国的科学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对事物独立的看法,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重视每一个孩子对事物的解释,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想法,哪怕是3岁的幼儿,教师也会十分认真地与之交谈,倾听他的发言和他对问题的看法。他们认为,“关键是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一位法国幼儿园园长说:“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了开辟孩子们良好的思考的道路。”

  “科学细胞”咋培养?我们一起“动手做”

  1994年,作为世界科学联盟科学能力建设委员会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参加了每年一度的研讨工作会议,并于1996年、1999年利用出国机会参观了法国的“动手做”项目,于1997年参观了美国的“动手做”项目。

  今年4月的北京,春光明媚,78岁的夏帕克先生和62岁的韦钰女士,再度握手。一年前,韦钰院士带中国教育代表团赴法国考察,他们曾在风景迷人的巴黎会面。夏帕克先生研究物质的基本粒子,由于研制了多种粒子探测器,奠定了粒子研究的基础,于199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韦钰院士在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享有国际声誉。访问期间,夏帕克先生与韦钰院士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夏帕克先生高兴地说:“我们共同为孩子工作,孩子是我们的未来。”韦钰院士十分赞同:“这应该是科学家和教育家合作的基础。”从巴黎到北京,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中国院士携手“做中学”,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儿童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回国后,韦钰积极倡导在中国开展科学教育改革。韦钰作为“做中学”计划的热情倡导者,并且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改革。目前“做中学”在我国一些地方进行实验。韦钰认为,LAMAP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更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要为中国准备20年后的高素质公民,就要从现在开始,珍视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主动地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尊重别人的意见,容忍自己的失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计划,对改革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据了解,我国开展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力求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妙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资料】LAMAP10项原则

  1.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的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考察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某一件事,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2.当问题提出来后,不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甚至设计好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以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的方式,而是强调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己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进行说理和辩论,以利于孩子养成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教师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尝试。

  3.在教师的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同样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问、设想、验证。动手实验以后,学生要向班级的同学作报告(演讲),大家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整个过程按教学要求和科学实验的规律分阶段循序渐进。

  4.孩子们每人要准备一本记录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下观察过程中的想法和活动。再把正确的答案记录下来,和自己原来的结论作对比。幼儿不会写字,就用图画代替。

  5.在对某个主题进行教学时,一般应安排若干个星期的时间,每星期至少2小时。整个小学阶段“动手做”活动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要有连贯性和整体安排,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班级的人数不宜超过30人;为了能把科技课程与语文等其他课程结合,要统一调度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应是包班的,而不是按科目分设教师。

  6.实验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概念与操作技术,同时学会用书面语和口语进行表述。

  7.学生家长和学校所在的街区应该参与课堂教学与实验活动。

  8.学校附近的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的科学家要运用各自的知识和条件,帮助学生搞好这项实验。

  9.地方的教师培训中心应该提供帮助,让从事“动手做”实验活动的教师能够使用培训中心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

  10.教师们可以从因特网上下载可直接使用的教学模块、活动思路及问题答案;他们也可以和其他同行或科学家进行合作与对话,共同探讨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