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校后勤制度的改革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而由于他们在中小学长期受到严密保护,使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享受这种自由的能力。因此,如何完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锻炼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高校如何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科学管理等,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9月初,随着武汉地区最大的紫菘学生公寓建成并交付使用,华中科技大学1万多名新生陆续入住公寓。加上当代、升升、宏坤等学生公寓,仅武汉地区就有近5万名学生迁入公寓新居,占新生总数的60%。
这些学生公寓大多建在校外,由社会物业公司参与管理,与传统的学生宿舍区别很大。种种关于大学生公寓如何建设、如何管理的意见和观点,不仅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向深入,也使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一人上学全家护送
日前,记者与几位到北京高校报到的大学新生及其家长同乘一列火车。在我上铺的孩子由其父亲陪送进京,母亲则隔着全封闭车窗用手机与孩子话别,孩子的外婆、姑姑和叔叔也都送到车站的站台上。
据了解,与往年相比,今年去外地上大学的新生几乎都有家人护送,少则一人,多则二三人。
睡在我对面中铺的另一个孩子,一身名牌。一路上,孩子坚持不吃火车上的饭,说到了北京要吃比萨。他妈妈问我,儿子上的大学可有好一点的学生公寓?我问她,什么标准叫好?她说,有卫生间、有电话的那种,交钱就是了。
据悉,开学以来,走进大学的新生们惊喜地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套套配备有简单家具、浴室、卫生间、电话,甚至专用网络接口的公寓单元房。不少家长本来担心娇生惯养的孩子,到学校后会过不惯独立生活,看到学校公寓的“装备”后都松了口气。
统一熄灯有人告状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需要学校管这么多,又是按时熄灯,又是定期检查卫生,真麻烦。”在校外学生公寓,不止一名学生重复上述观点。
北京一所学生公寓的管理人员认为:“现在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协调能力不是强了,而是在逐年下降。以熄灯为例,有的学生向学校告状说,晚上学习才有灵感,统一晚上11点熄灯压抑个性。但真正由学生控制熄灯时间,他们多数又在玩电脑游戏、玩牌,学习成绩下滑,考试能给你考个不及格。”
持续扩招之后,高校住宿压力一年比一年重,校外学生公寓将是学校解决住宿问题的一个发展方向。既要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又要尊重学生个性、使其健康成长,校外学生公寓如何实行开放式管理,成为一个令高校头疼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总务后勤部副主任李晋平说:“校外学生公寓一般条件都比较好,但学生公寓不光是住宿条件,更重要的是文化氛围和课外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育人。因此,单纯的物业管理不能管好学生公寓。”
据介绍,北京理工大学校外有一处学生公寓,从1999年9月起,陆续入住了部分学生,今年600人的宿舍基本能住满。在管理过程中,学校把校内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有机地进行移植,严格校外公寓管理,收到了较好效果。李晋平说:“学校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宁肯管得严一点,过一点。”
开学仅半月囊中已羞涩
“谁能告诉我,我的钱到哪里去了?”刚刚开学半个月,北京高校里不少新生已囊中羞涩。
小周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新生。报完名后,家里给了2000元生活费,本以为可以用上几个月的,没想到开学才一个多星期,钱包就开始“告急”。他很疑惑地说,钱稀里糊涂地就没了,想想自己也没干什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灵玲也坦言,自己光是买电话卡就花了300元钱,再加上买衣服、买电脑、招待朋友等等,生活费已所剩无几。本想向周围的同学先借点渡过难关,可大家也已捉襟见肘。
据了解,像小周和灵玲这样的大学新生并不在少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生的支出主要集中在购物、上网、待客、游玩,以及参加各种培训班上。
为了帮助学生理财,湖北某大学甚至规定,所有入住公寓的学生必须将零花钱存入附近的储蓄所,学生取款由院系领导或老师出具证明,每生每月消费不得超过500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黎陆昕认为,大学新生从高中时那种封闭的应试环境,突然进入到一个开放、新奇和陌生的环境,还没有掌握生活费的使用方法和原则,不懂得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部分大学生的无序消费势必影响其家庭的整体支出,同时也容易诱发大手大脚的习惯。
黎陆昕强调,应该把花钱作为做人的一部分来教育。他建议教育部门应对高三学生的家长加强教育,包括教导孩子如何花钱,使之明白大学生活除了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心理和性教育是一大缺陷
关于学生公寓的一个敏感话题就是男女生的交往,尽管传统宿舍管理往往采取“堵”的方式,但还是有学生“出事”。
谈“性”色变的年代肯定过去了,这是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大学生时最大的感受,但在采访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却让记者无法轻松。
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几乎都是在“电视保姆”的身旁长大的,性,这一敏感字眼,就这样良莠不分地一股脑儿砸向他们。
对于爱情和婚姻,他们更注重体验和享受爱情。“异性同居”已不仅仅是谈论的话题,“门当户对”早被他们抛到爪哇国去了。
面对这些“早熟”的孩子,如何进行沟通、疏导和教育,采访中没有人能够说出除了堵之外的一二三条意见,典型的态度是:一方面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坐等亡羊补牢。
据国外研究,进行性教育最重要的时期是3岁以前的幼童和14~15岁的青少年。然而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们最重视的往往是青春期的性教育。但那是教育吗?“一味地告诉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就是不教你应该做什么。”一位大二男生称这种教育为“叮嘱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性教育并不只是性知识,它包括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和性美学等等。过去的中国是性禁锢的社会,现在充满了性诱惑,在这样一个时代又缺乏性教育,怎么会没有问题?
童年期的延长给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出了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