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样的“另才”,做教师的或当“伯乐”的往往既不能发现、尊重,也不能给予特殊的保护,这往往是教育的悲哀,也是人才的悲哀。
举例说,写了一辈子小说而且曾经名播四海的张恨水,最初的起步只是源于兴趣。10岁读小说,13岁就动笔写小说,为此曾多次受到父亲的训斥。后来,他从老家江西外出求学,由于考试成绩平平,只考取了苏州的“蒙藏垦殖学校”。对这样的学校、专业,他无兴趣,课余时间只热衷于读小说、写小说。《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发现了他,写了鼓励性的话。为了继续求学,张恨水先是回到南昌,考试未通过;后来到了汉口、北京,考学也无望,只能到《申报》驻京记者秦墨哂处当校对,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他仍抽出时间写小说。继之遇到了《新闻报》副刊主编严独鹤来到北京,有了机遇。严氏约他在“快活林”栏中写小说,他发疯般地写了起来,随之使他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打响,轰动京沪。后来一发而不可止,一连写出了几十部小说。倘若他始终热衷于追求学历、职称,或是始终未被识才者发现,很可能一事无成。
特才与特趣往往一致。现在大家都知道以南丁格尔命名的世界性“护士节”(包括大奖)。南丁格尔生在英国一个富有家庭,偏偏她小小年纪时就渴望做护士,认为她的职业“将使世界变得美好”。在战争中,由于她的护士业绩,世人以“南丁格尔魅力”喻之为一切救死扶伤的精神。英国人称南丁格尔是“最伟大的战地英雄”,奖给她15万美元,她用这笔钱开设了医院“南丁格尔护士之家”。她活了90岁,人们都认为她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这样的特殊人才,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有独特的情致、兴趣,不走模式化的道路。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颇“笨”,学会说话很晚,连玩耍都不机灵,上学时学习很差,被教师讥为“笨蛋”。那样的老师其实是在素质教育上最低档的教师,可说是特才、另才的杀手。爱因斯坦的特才、另才其实早已显示出来,他12岁就对几何有特殊兴趣和特殊理解力,他立志做到“通过纯思维来获取知识”。单是他这样的想法,就可能使平庸教师骂为“疯话、蠢话”。然而恰恰相反,粗看上去觉得痴笨的另才,往往是后来有辉煌业绩的人。
很多影迷都神魂颠倒地崇拜过好莱坞超级巨星玛丽莲·梦露。其实,幼年的梦露很惨很苦,她生下来之前就被父亲抛弃。生下12天,母亲由于贫穷,加上酗酒的恶习,且患神经上的毛病,小梦露就被好几个“监护人”丢来丢去。9岁前只被母亲接回家两次,此后又经历许多超常人的苦难。来到好莱坞打工时,遇到了有慧眼、能认辨“另才”的导演约翰·赫斯顿,一连在两部影片《尼亚加拉》、《男人喜欢金发女郎》让她担任主角,继之轰动。我不是主张天才必须靠苦难来玉成,我只是想说人们要善于发现另才,并善于保护他们。
眼下的家长、教师以及主管教育的人士,都已经很流行地讲起素质教育,办法也想了很多,这是好事,淡于素质教育、唯重应试教育实在误人误才。但是我还是有几条忧虑:一是有无眼力发现另才?二是见到另才时能否承认是“才”而不是“低能儿”?三是在迂才、俗才、常才与另才之间,能否多一点对另才的尊重和培育,而不是一定要把另才打掉、压服、抹平?
家长平庸,教师平庸,教育机制僵化,是真正人才的克星,也可能是素质教育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