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为什么不让孩子看国产动画片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2-26

     不怕人笑我幼稚,最近新版《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登陆把我和孩子又拉回了央视的《大风车》。只为每天那黄金十分钟,我们成了荧屏前忠实的观众,而且,同样专注的神情,同样起伏的情绪。

     其实以对迪斯尼的耳熟能详,“新版旧版”并不重要,看上去无非是色彩更艳丽点儿、背景更现代化些,故事情节仍是迪斯尼始终如一的套路。可哪怕是重复播放的短片,或者即使它还是“旧版”,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这样令人百看不厌、老少皆宜。在这次新片引进之前还有过动画人物的配音之争,最终似乎是下了很大决心作出更换新人的“壮举”———事实上,声音固然是动画人物的形象因素之一,但在米老鼠、唐老鸭这类以动作取胜的片子中,声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不用什么配音保持原汁原味就好。作为有几十年历史的动画片绝对权威,起于默片时代的迪斯尼将画面所能带来的精彩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至今秉承这一传统,每一幅背景、情节、动作乃至表情都蕴含着无数丰富信息,“不动声色”间就讲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完整故事,这也是迪斯尼能跨越语言障碍风行全球的原因之一,而这背后隐藏的,除了创意还是创意。

     话说多了又是“长他人志气”,若说国产动画片近些年没有成绩也是不公。最近有个国产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也在热播,据说虽然远还未完成,却已经以“最长”载入了吉尼斯纪录。这部打着“科普”旗号的片子确实很可以率先收买无数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们,进而“惠及”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公平地讲,这部片子以其“规模效应”看,质量及内容与以往的停滞不前相比也算差强人意了,数字时代应用了大量电脑技术,提供了创作速度的保证。但看过一段后,以旁观者的目光评判,我开始渐渐厌恶这个也以猫和鼠为代表人物的片子。首先突出的感觉是“吵”,片中人物不停地大声聒噪,除了作为“主线”必要陈述的“科学知识”,每次还有贯穿的所谓故事———创作人员努力塑造“寓教于乐”的用意一目了然。同时,声嘶力竭的叫嚷背后却也充分暴露了想像力贫乏的虚弱———这是国产动画片的通病。局限的想象只停留在与外星人不断打打杀杀之类的情节中,或者,借用所谓“师生关系”却总是苍白的惩罚、争斗,甚至“打死”之类的词不绝于耳———站在成人的角度,我不知创作者想向孩子们传递什么样的理念?永远是“满腔仇恨”、置对方于死地(包括身边的同伴)而后快?《猫和老鼠》也是永远的追逐,却是善意温情的。动画片固然是主要面向孩子们的作品,但它的创作者肯定是成年人,同时又要求这些人有一颗“奔腾的心”。话题说大些,一个人儿时受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会深深影响到他的一生,而现在创作动画片的这一班人思维仍囿于过去的“传统”中,显得过于“老态”。迪斯尼走到今天,同样离不开电脑技术,可从创作的根本上讲,技术从来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创意贫乏,再好的技术和再多的喋喋不休也是枉然。

     有一些关于动画片的理念也需要纠正,比如它的“老幼皆宜”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如日本的成人漫画就是个相当发达的市场。但时下正逢文化市场需求高度膨胀的年代,国产动画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露出难以为继的窘态,尽管电视台对国产动画片的播出数量作出“政策性保护”,可每每到“国产动画剧场”时,那些老掉牙的片子着实令人惭愧。而为了填充更多的播出时间,相当数量的外来作品大量涌入,泥沙俱下,有些低俗的垃圾却也进入孩子们的视线,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与某些人以为动画片是孩子们的专宠,对这一市场不分良莠甚至疏忽的认识误区有关。如前一段争议颇多的《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之类,即使它们“搞笑、轻松”,被很多人所喜爱,但那毕竟是成年人站在反观的立场上对生活作出的调侃,并非孩子们真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