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最常见的负效应也是越减越负,但是此负却非彼负,而是指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并没真正减下来甚至越减越重。可记者把中小学常见的上述 攀比现象归结为减负后的负效应,甚至断言这些攀比现象是老师和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众所周知,中小学中存在的攀比风可谓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问题了。几年前,我们单位的几个小家伙在操场为玩沙子争得面红耳赤,当时我存了心 ,记下来了:一个说:你咋不听人家亮亮的?人家爸爸是科长!另一个说:科长算什么?都听人家晶晶的!人家晶晶的爸爸是会计,管发钱呢!第三个孩子不满地说:什么科长会计,再大也大不过处长吧(第三个孩子的父亲是学校后勤处处长)……我听得目瞪口呆时,第四个孩子发话了:处长又咋了 ?校长说给谁发多少钱就给谁发多少钱?(这孩子的父亲是位普通老师)。第三个孩子被噎着了,气急败坏地对第四个孩子说:上一回我爸打的接我,你也坐了,为什么不掏钱?第四个孩子愣了一下才说:我不坐,你不是也得掏同样的钱?……也许大人虚伪,反正我从没见过如此赤裸裸的权力与官位的公开大拚比。后来把此事说与同事兼好友,那个亮亮的母亲听,她笑得直喘,跟我说,这事儿她知道得多,她儿子的一位女同学,不让自己的母亲去学校接自己。母亲问原因,女儿忸怩了半天才对其母说:你不打扮,又老又丑,我怕同学笑话呢。结果气得她妈大哭。亮亮母亲说:小学生之间攀比相 当厉害——谁家母亲年轻漂亮,骑的摩托值钱,谁家爸爸当什么官,坐什么车都在孩子们的攀比之列。
    这种攀比风,差不多是跟改革开放同时起步且愈演愈烈的。几乎可以说,它跟减负没有任何关系。更何况众多的中小学尚没有真正减负,仍是挂着 素质教育的羊头,私底下却干着卖狗肉的应试勾当,但攀比之风却并不因此稍减。那孩子们的攀比心思从何而来?我觉得,它是一种正常的思想存在,人自然而然的生活在对比之中,从某种方面来讲,适当的攀比是生活中的参照系,它可以给人平衡感与满足感(比如我这方面比不上别人,但是另一方 面尚可),更可以给人前进的动力(比如我羡慕别人某方面的优势,那么就朝此方向努力)。我儿子小小的年纪也开始责问为何别人家有汽车,自己家就没有。我坦白地告诉儿子我没有挣大钱的本事,如果他特别喜欢汽车,长大后自己买。我认为这种情绪很正常。如果孩子见了别人过得特优越特滋润 ,自己无动无衷没有任何反映,这孩子肯定有问题了。大家也许都还记得一则关于中日美年轻人的心理调查:看见别人豪宅美车娇妻。美国年轻人的心理活动是:有朝一日,我也要象他一样,做个大富翁!日本年轻人的想法是:人家是怎么致富的?有什么经验?我要向人家学习!而中国年轻人的想法 是:这杂种,怎么富起来的?有朝一日让他豪宅失火,美车翻沟,娇妻跟人跑!从此可以看出攀比是人之常情,只是由于其它原因,国人心态失衡罢了.如果说孩子们的攀比中存在不正常的东西,那肯定是社会不正之风的折射.比如,如果我们的各级官员不是拥有诸多不正常的特权,不是一人当官全家跟着 沾便宜,那么孩子们根本不会攀比父母官位的大小,就象清洁工人的子女绝对不会攀比谁家父母扫街时手拿的扫帚最大一样。
    总之,不管攀比风是否正常,我们不能委过于减负身上,请高抬贵手,饶了“减负”吧。如果愣要找它的负效应,我觉得减负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 ,矫枉过正等倾向倒是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