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名人后代早成名?有感于作家子女频频出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08

  这些年,先有出版社推出了作家为自己孩子的作文作点评的书;随后,又有了作家与自己的孩子相互描写的“两代人丛书”。这似乎都还在作家的本行范围之内,还不算出格。时隔一年,竟又发展到成套地印行作家孩子的作文了。这使人想到“名人后代早成名”这句俗话,也想到了“龙生龙,凤生凤……”的民谣。

  本质上是一个农业社会的中国,沿袭了讲究家传的农业和小手工业传统。这也影响到了艺术。中国的京剧就很讲究家传,据说谭鑫培创立的谭派唱腔已传到第六代了。画家也是如此,吴昌硕的画法也传了四、五代。但京剧讲究程式,中国画讲究笔墨技巧,京剧表演与某些传统的中国画技法的创造性并不是很大,所以都易于教,也易于传。若是谈到文学创作,却不能等而视之,它是不能重复的,写作者本人的气质与生活阅历常常起着更关键的作用。已故散文家秦牧曾有专文论及这一区别。现在也有不少作家子女成了很优秀的作家,但只要看看他们的作品就能知道,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很大的。可是,人们在心目中,总是对父子作家或母女作家津津乐道,这里恐怕就有一种“集体无意识”在起作用。组织出版这样一套作家子女的作文书,是否也与此有关?

  这套“X女生成长纪事”丛书共四本,分别为:叶兆言女儿叶子的《马路在跳舞》,苏童女儿苏天米的《我的钥匙你的门》,秦文君女儿戴萦袅的《话说我班男生》,费振钟女儿费滢滢的《经常走神的女孩》。之所以叫“X女生成长纪事”,因为作者全是女孩子。丛书策划者之一就是家长之一的费振钟。书前面都有名父名母的序言,作文后面也时有父母的“旁白”,为文章作解释或点评。

  平心而论,孩子们的作文都还写得不错。她们的文笔都能放得开,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能写什么,全凭自己的印象和兴趣,没有什么约束和框框。这不是时下“作文选”中常见的“有意义”的“应试作文”,所以极少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和狠话。这里无疑体现着作家们那种开放的作文观。苏童在他女儿作文的序言中说,他有一天发现“女儿的作文突然进入一个令人头痛的时期……(她)自以为懂得了作文的游戏规则,懂得了一些技巧,不‘越位’,不‘犯规’,不‘抢跑’,于是她的作文自动进入了一个整齐划一的学生作文模式系统,这个系统生产出来的作文语言极其平淡,格调却高亢得令人疑惑……充满了扶盲人过马路、抱病坚持上学之类的好人好事,充满了雷同的举例描写和结尾升华……”他感慨地说:“兴趣很容易培养,也很容易摧毁。”看到这里,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人,不能不瞿然自省。叶兆言在《序》中说:“女儿的语文老师说她最精彩的文字,都在命题作文之外。不仅她是这样,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从不鼓励她发表,这不应该是一个衡量的标准,我只是希望她能多写、多记。写出来是最重要的,文章是心灵的流露,如果不能享受写作之快乐,仅仅是发表和获奖,都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些话可以供所有的家长参考。同时我还想到,这些孩子的作文真该让语文老师和管理指导语文老师的“教研员”们看看:孩子一旦能自由写作,他们就能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就能在写作中获得快乐,就能在语文的天地里开拓新的空间!

  以上是就作文谈作文,至于谈到书的出版,让人不能赞同处却很多。看看四本书的封面,那上面印得最大、最显眼的,是谁的名字?并不是四位小作者的,却是她们父母的。这就多少见出出版者的商业性考虑了,即希望通过父母的名气,把这些孩子的作文推销出去——颇有点鸣锣开道的架势。这看起来是为孩子铺平道路,事实上却在无形中损害着她们的成长。因为,对孩子来说,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意识,比她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出一本书,其实要重要得多。如果她们从小就常常感到自己与众不同,而这不同又并非全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却有着“好爹好娘”的因素在,如果孩子不觉得这是丢脸的,却反而觉得自豪,那在将来漫长的生活道路上,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呢?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这是不得不考虑的。

  如果这四位小女孩的父母不是名作家,他们的作文能印得这么精美吗?恐怕也只能深藏在自己的抽屉里,至多被老师选个一两篇,在课堂上表扬表扬吧。老实说,这四本书中的作文,真够得上“发表水平”的,至多不超过五分之一。把四本书并成一本,我看就不错了(何况这四本书中,的确还存在“相互搭车”的现象)。当年,叶圣陶的三个孩子出过两本著名的“作文本儿”,就都是三人合集。那是从他们大量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其质量是有目共睹的。两本书相隔六年(由此也可见选文之精),书名为《花萼》和《三叶》。叶圣陶没有为他们写前言后记,也没有在文后附任何评语,更别说在封面上打出自己的旗号了;书是三个孩子自己编的,做父亲的惟一的表示,就是为孩子们题写书名。前辈风范,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之处,实在太多了!

  如今,“行业性”特权成了令人十分头痛的社会问题,子女“搭老子的车”已成为普遍现象。希望我们的出版社能多为作家和他们的子女们着想,不要把他们也推到这样的路上去。让名人们专心于他们的事业,让名人的子女自然地成长,这才是对名家的最大爱护。(作者系语文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