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少年出书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要“哄抬物价”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10

     几年前少女郁秀出版了长篇小说《花季雨季》,人们为这位少女的才情而惊叹。但现在人们却对少年文学作品的出版已经习以为常了。从《三重门》、《放飞》、《零落》,到《再造地狱之门》、《为你重生》、《闪电穿过课堂》、《正在发育》,从中学生、“小留学生”到年仅六岁就写出了12万字作品的窦蔻、12岁的盲童袁靓,几乎每个人、每部书都会在媒体上掀起波澜。

     对于少年人进军文坛,许多人表现出了很大的宽容和理解。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中学生“写书热”、“出书热”,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素质教育有了进展,课堂教育不再是唯一渠道。这些出书的孩子表现出了相当的写作能力、思辩能力。如果这些少年人确有写作的愿望和冲动,家长、老师和社会应当加以鼓励。这与他们未来能否成为作家是两回事。中华青少年新世纪读书俱乐部总监安波舜更认为这些青少年的作品有着成人作品无法替代的价值,成年作家在揭露现实的作品中激情奔涌,而在对人类、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幻想方面,少年人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社会对这些少年作家的关注,也从作品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像韩寒的退学、买跑车及对学校、教师带有负面色彩的议论,蒋方舟“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的爱情宣言等,都被反复转载于各种媒体。少年作家们的叛逆性格、“留洋”经历、成长过程、隐秘内心甚至官司纠葛等等,也往往被当作炒作资本。对此,在文坛耕耘多年的老作家苏叔阳的意见是:对于少年作家,成年人千万不要“哄抬物价”。

     苏叔阳说,年纪轻轻就写出文艺作品的文学家代代都有,出版界出一批少年的书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要过火。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青年作家杨鹏也强调对少年作家切不可过分炒作。因为孩子的作品大都是直抒胸臆帐,很少触及灵魂深处,炒作显然不利于他们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出版商关注低龄作家本人往往甚于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这也容易使某些不具备写作才华的学生产生幻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有专家担心,对少年作家的过度“炒作”会影响他们自身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的沃建中博士认为:孩子的生活应该是快乐而简单的,这样正常的生活不该受到太多的打扰,出版界大张旗鼓的宣传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并强调了孩子的“异类感”。虽然出版市场对低龄作家的开放和炒作成就了某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却有可能导致孩子变得不合群。6岁就写出了一部12万字小说的窦蔻已经出现了某种不合群倾向。这位小作家这样评价同学:我比他们小,却比他们聪明,他们忌妒我。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教务处主任吴林书说,我们学校已有5位学生出了书。我们支持学生们在不过分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文学创作,但也不希望媒体对此过分炒作,“骂杀”与“捧杀”对青年人来说都是有害的。

     在少年作家纷纷成名之后,有人总结孩子成名的几条捷径,写书被列为首位,然后才是唱歌、拍戏、当模特。在韩寒退学写书的事被广为报道后,某地一个班级五、六个平时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在临近期末考试时干脆放弃了复习,声称要集体写书,像韩寒那样挖掘自己的“潜力”。有的家长甚至亲自上阵,替孩子记日记、写作文片段,然后托人找出版社、托人写评论,甚至自己出马给孩子写专访文章,将写书作为名利之门的敲门砖。

     苏叔阳、贾平凹、张平、陆天明等成名作家对近年来的少年出书热道出了颇为公允的意见:少年人对自己作品的价值要有清醒的认识;成年人不要不负责任地将孩子们捧起来推出去就撒手不管,对他们的作品要有人点评、指出优劣,既不要挖苦孩子,也不要宠坏了孩子;不要诱出孩子们的“隐私”再加以嘲弄;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抱负、理想,统统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们应当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更多的童真和笑声,孩子的作品应更多地为自己构筑一个心灵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