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校长上吊,老师抽疯”也流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15

    校园流行语或校园流行歌谣,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流行文化渗透于校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校园流行语来源于社会,有些则完全由学生们自编、自传、自唱。尽管不少校园流行语包含着不健康甚至低级庸俗的成分,但它能够迅速而广泛地流行,就说明它在学生眼里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教师、家长和教育学者重视和研究,而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者鄙视。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校园流行语中的不健康因素放大来看,或者 以为其中的不健康的认识和观念,就代表了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就反映了学生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从而认为不健康的校园流行语对学生们毒害颇深。而实际上,很多校园流行语只是因为它语言风格的另类、有趣才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喜欢的,主要是这些流行语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内容;相应地,学生们传说校园流行语,只是想借以渲泄压力,或者干脆就是逗乐,而不代表他们真会那样去想、那样去做。

    有这样一首广为传唱的校园歌谣:“一年级的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 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没人陪,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这样的歌谣,其实是学生们自己创造的流行文化,因其调侃、幽默、风趣,朗朗上口,所以小学生们喜欢。小学生们喜欢它,也只是乐一乐,缓解一下,发泄一下,而并不表明如今的小学校园就是歌中唱的那个模样。有的校园歌谣里甚至有“校长上吊,老师抽疯”这样的字句,学生们也只是觉得好玩儿,没有谁真想校长上吊、老师抽疯。学生们平时的学习压力太大了,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校园歌谣,就自己创作了——当然有些人会很纳闷,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这样的好歌,学生们为什么不唱?有些教育工作者很着急,去组织创作他们认为的健康的、美的歌谣来代替不健康的、坏的歌谣,但都无法流传。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流行文化还缺乏研究,对青年少年的心理认识得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了。

    最近,“我平庸,我快乐”这句话又成了一些校园的流行语。这句话来源于作家周洪一部新书的书名,该书以一个父亲的口吻,记述了女儿成长中的故事。作者对女儿能过上快乐而庸常的人生,表示了“由衷的向往和安慰”,因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伴随着这部书被学生们争相传阅,“我平庸,我快乐”这句话迅即在校园中流传开来。也有一些教育人士对此深感忧虑,并著文论述平庸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其实,绝大多数大 学生并非不明白这个简单道理,他们传说“我平庸,我快乐”,并不表明他 们赞成这种人生态度,而只是想借这句话自嘲一下、调侃一下。虽然平庸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但学生们说“我平庸,我快乐”这句流行语时,却能真切地感受到轻松和快乐。道理就是这样的奇怪,又是这样的简单。

    在我看来,以成年人的眼光去揣摩孩子们的心理,往往难免出现偏差。我感 触很深的一件事是,“小燕子”流行的时候,北京有个中学生逃学去搞赵薇 的签名,结果被老师抓住狠批了一顿。问下来才知道,这个中学生根本不喜欢赵薇,但他觉得能搞到赵薇的签名,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就特有地位。相反地,如果同学们都在议论赵薇而自己一无所知,就会觉得特傻冒,特老土,特让同学们看不起。这件事可以表明,在学生们中间流行的东西,未必真就是他们喜欢的,即使是喜欢的,也未必就是赞同的、会去效仿的。校园流行文化有很多非理性的因素,这种“非理性”一方面反映了学生们固有的盲从心态,另方面也表明,校园流行语往往并不代表学生们的真实的思想观念和实际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很多新潮一些、另类一些、格调并不是很高的校园流行语,我们没必要太把它当回事儿,不必感到过分的惊奇和担忧。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无须引导校园流行语。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很多教师和家长对校园流行文化了解不够,对校园流行语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一些,往往也简单批评了事,或者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我不久前参加一个关于大学 生思想教育的研讨会,会上有人提及《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部网络文学作品,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竟有近一半教师表示没有听说过。《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早在两年多前就已经风靡校园,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至今对此毫不知情,足可见我们的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到了何种程度。所以,引导校园流行语乃至校园流行文化,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去接触、去认识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东西,然后做出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简单的批评、否定或者鄙视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激起学生们的逆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