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的问题虽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却越来越令人关注。有一些流浪儿,为了生存,每天向行人伸手乞讨,讨不到就去小偷小摸,成了社会上不和谐的音符。
这些孩子为什么要流浪?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近日在东北某省会城市采访了几个流浪儿。这些流浪儿,他们原本有家,但当他们逃出那个没有温暖的家之后,日子久了便不想回家或根本忘了家。他们有时被“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收容,但有些孩子被遣送回家后又逃出来继续流浪。有个别孩子简直成了“候鸟”,每年秋末冬初时自己主动来到收容所,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再离开收容所去过流浪生活。他们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究竟要流浪到何时,流向何方,恐怕他们自己从没想过。他们只是停留在生存本能的层面上,一天天地打发着“现在”,任光阴匆匆逝去。笔者与他们诚恳交谈,问他们为何流浪,他们讲述了自己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因为丢了一把钥匙
16岁的男孩小艾,因常年的流浪生活,脸上布满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沧桑,一双细长的小眼睛无精打采。他已经在社会上流浪了8年。当问起他家里的情况时,他只知道他家所在的那个村叫“四家子”,至于具体是哪个市、哪个县就一概不知了。原来,他连小学一年级都没读完就辍学了。他父母是个体卖肉的,在他的印象中,父母从来没问过他功课方面的事,而且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打他。每天,他母亲料理生意之后,经常去的地方就是镇上的舞厅;而父亲的业余生活,除了喝酒就是打麻将。
小艾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卖完猪肉又去舞厅跳舞了。父亲打完麻将回家,见母亲不在,就出去找,把小艾一个人丢在家里等待。在他等待的时候,突然发现带在自己身上的仓房钥匙不见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如果找不到钥匙,爸爸一定会狠狠地将他痛打一顿。为了避免挨打,他决定离家出走。当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8年。现在,连父母的身影在他脑海里都已经模糊了。
8年的流浪生活使他内心麻木了,他每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乞讨。他什么地方都住过:马路边、建筑工地、车站、居民楼的楼道里,甚至在大垃圾箱里也呆过。
因为死了一只兔子
流浪儿小毕今年已12岁了,可是从他那瘦小的身材来判断,也就像八九岁的样子。他脖子细细的,脸上泛着营养不良的暗青色。
与小艾不同,小毕还记得他家在黑龙江省伊春市郊的一个山村。在他四五个月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来爷爷又因病去世了。爷爷的死,对年幼的小毕来说,更是一件不幸的事,因为爷爷最关心他了。然而,他的不幸并没有止于此。
后来,爸爸因盗窃木材被判了三年刑。从监狱出来后,他去外地打工,又娶了妻子。在小毕10岁的时候,爸爸、继母从外地回家了。爸爸回来后,为了让小毕在家干活儿,蛮横地剥夺了他上学的权利。冬天,爸爸让小毕每天上山砍柴;夏天要他整天去挖野菜喂猪、喂兔子,如果不能挖够规定的数量,不但不给饭吃,还要打他。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一只兔子死了,小毕非常害怕,就一个人跑到山上,在一个废弃的猪圈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他怯生生地回家后还是没能躲过一顿毒打,爸爸用皮带没头没脑地抽打他,竟然把皮带都抽断了。祸不单行,不久,又有一只兔子死了,小毕意识到又一次皮肉之苦即将来临,害怕极了,一种本能的想法冒了出来——“跑”。他离家出走了,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几经辗转来到省会,在火车北站附近结识了一些与他经历相似的小伙伴儿,他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流浪。一次,他和二虎、三虎等人趁天黑爬上一列货车,在车上遇见了几个比他们大的流浪汉。这些人不但把他们身上的钱洗劫一空,还强迫他们做一些非常下流的事。他们不从,相互撕打起来,在撕打过程中,三虎不幸从飞驰的货车上摔了下去,至今也不知是死是活。小毕说他总也忘不了那个可怕的夜晚。
因为多了一个女人
小西今年13岁,已经流浪三年了。他高高的额头,一双深陷的眼睛叽里咕噜乱转。当我问起他家在哪时,他只告诉我在城市里,不说具体是哪个城市,大概是害怕别人把他送回家。因为,他对家已没有一丝留恋。
小西的爸爸是做生意的,挣了点儿钱,就在外面又找了一个女人,还经常把那女人带回家过夜。小西的妈妈不能容忍,于是家里就经常发生“战争”。爸爸常把妈妈打得鼻青脸肿,还经常说:“要不是因为有孩子,我早把你赶出家门了,我就有好日子过了。”妈妈也说:“要不是因为有孩子,我也早离开这个家了,也有好日子过了。”“难道都是因为多了个我吗?”在小西幼小的心灵里画上了这样的问号。
爸妈打架时,妈妈总是打不过爸爸,于是就拿孩子出气,小西成了妈妈的出气筒。一次,小西放学刚到家,妈妈就怨他把衣服穿脏了,用力拉扯小西的衣服,小西生气地甩开妈妈,妈妈的巴掌左右开弓打在小西的脸上。像这样挨打,几乎十多天就有一次,小西实在不能忍受了,于是离家出走开始了流浪生活,这年他刚刚十岁。
小西流浪到省会城区就“定居”了。一次,他在垃圾箱里胡乱地翻捡垃圾,看见一个工作证,打开一看,意外地发现里面夹着500元钱。这一意外发现使他欣喜若狂,赶紧买来一堆好吃的,又去发廊理理发,还把前面的一撮头发染成了金黄色。以后,这种“幸运”再也没有到来。
在他流浪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亲人”。他结识了一位5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小西叫他伯伯。这个司机伯伯经常到火车北站附近找到小西,给小西买些吃的。有时到黑天,还让他在自己的车里睡觉。司机伯伯经常告诉小西不要偷、不要抢,要尽早回家。小西在讲这件事的时候,眼睛里闪动着柔和而宁静的泪花。当然,小西也遇到过坏人,一次,有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让他帮忙偷别人的一辆摩托车,他想起司机伯伯的话,就没有去偷,飞快地跑开了。
“孩子,回家吧,也许你的父母后悔了,正在盼着你回去。”这是笔者采访时留给小西的最后一句话。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辽宁省沈阳市收容遣送站每年就有600多名16岁以下的流浪儿被收容,有的屡遣屡返。那么,在全国又有多少流浪儿呢?如果这些流浪儿再长大些仍然没有归宿,长期好逸恶劳,就可能走向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因此,流浪儿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在此,笔者也热切希望流浪儿的父母伸出双手,拉回你们的孩子,给他们以家庭的温暖,莫让孩子再流浪!(根据有关规定,文中未成年人的名字用的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