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这位老师介绍,她所在的班级的班干部是这样设置的:班长一正一副2名、卫生委员2名、文娱委员2名、体育委员2名、宣传委员2名,全班56名学生分成8组,设组长2名,剩下的学生全部都是项目小组长。在这支庞大的“从政”队伍中,文娱委员和宣传委员的职能是重叠的,项目组长的工作也完全可以由各组组长来担任。这项重复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官员”的指数,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有个“官”当当。
     “为了安排好这些‘官衔’,老师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一位已担任了近10年班主任的小学老师无奈地说:“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平衡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系。现在一些家长也不知为什么对孩子当官格外感兴趣。每到班级选举时,家长们都会积极活动,打电话、递条子、拉关系,弄得老师们左右为难。一个班里的班干部也就那么几个职位,一但某个“呼声”很高的学生落选,家长往往会找到学校,指责老师选举不公,有个别家长甚至告到学校领导那里去。所以,一些老师便想出这种“全班皆官”的主意。
     家长对“官位”的重视自然也影响了孩子。一些学生已经自觉不自觉中将“官职”的大小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码。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去年被评上了优秀学生干部,按惯例他就不能再参评三好学生。可这位学生竟然站起来问老师:“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哪个‘官’大?”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有的学生竟然在选举时通过给同学赠送画片、糖果的方式来拉选票。
     尽管孩子们当“官”心切,但对为什么要当“官”却大都认识不清。记者采访了几名小学生,虽然有的学生回答当“官”可以锻炼自己,更好地为同学服务,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当班干部可以管人,挺神气。一个刚当上小组长的女孩子在记者追问下竟然说,以前她当不上班干部,爸爸妈妈总说她没出息,现在当上了爸爸妈妈也有好脸色看了。
     学生中存在的这种为“官”意识是否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对此褒贬不一。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推动力,进而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而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则对这种现象表示忧虑。唐山师院一位教育心理学教授认为,小学生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的群体,看一个孩子是否有出息,并不在于他能否当学生干部,而在于他是否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希望孩子当“官”也折射出一些学生家长内心“未完成的宿愿”,认为当“官”有权有势有地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所以对孩子从小就培养这种“官”意识,让孩子“高人一头”。为此专家提醒,学校和家长应对小学生的“官”意识进行正确引导,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