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预测未来职业冷暖 增加高考胜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11

     一项全国调查显示,目前大约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将另选专业。

     这样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优秀的高三学生小燕,幸运地获得保送机会,可以选择几所著名大学的任一专业,父母为她选择了医学,不幸的是,到开学上实验课发现,她晕血,这注定了她的悲剧性结局。

     李果特别喜欢文科,在高中分科时,按照家长的意愿选择了理科,本来在高考时可以选择文理兼收的专业,进入一个文科专业,但是他的家长让他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计算机,尽管他的成绩优异,顺利考上了大学,但四年下来,他基本上没学到什么,毕业后仍然是改了行。

     随着高校学费的上调,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上大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都是人生最大的选择之一。然而事实上,许多家长和孩子在进行这一选择时,他们手中所掌握的筹码都不够充分。

     同样这项调查显示,在指导孩子选择专业时,61%的家长希望了解更多专业的发展趋势;47.6%的家长对专业的未来没有把握;44%的家长希望专业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37.9%的家长想知道孩子的特点适合什么专业;40.7%的家长认为合适的学校与合适的专业之间有冲突。而33.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专业信息和知识;52.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达不到理想专业的要求。这一系列的未知数字,更让高考志愿填报像一场赌博一样。我们真的无法在这场赌局中胜出?

     ■交锋一:谁能告诉我,四年后哪个职业最抢手?

     日前来自上海的报道说,今年的考生和家长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更关注学校的就业率。报道称,以往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前往往拿着模考成绩反复揣摩自身的实力与学校的“门槛”是否相符,但今年许多考生和家长开始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了,他们的关注焦点不仅仅是如何踏进大学校门,同时也开始关注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就业状况成为今年考生填报志愿时的一个热门话题。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等不少高校特地将就业办公室也搬上了高招咨询会。复旦、上大一些专业将2002届毕业生的姓名、去向清清楚楚列成一览表公之于众,华东师大也将本校的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专业各取了一个样本以显示就业前景,这种透明化的展示受到学生、家长好评,这些学校的就业办也被围得水泄不通。

     这种现象北京的高校也早已经采用,每年在北京的高招咨询会上,同时销售两本数据汇集的指导手册,一个是往年各高校的录取情况,另外一个是各高校的就业情况。只有出口畅才有入口旺,在每所高校,招生办和就业办都是最重要的部门,每年的高招大战学校花出的宣传经费都不在少数。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参考一下学校的就业率不失为明智之举,但值得警惕的是时下的热门专业并不一定是四年后的热门。几年前商业门类的专业最热,外经外贸类要比其他门类高出几十分,近一二年来计算机类专业炙手可热,可调查表明目前北京市场最急需的人才行业并非IT,也非商务人才,而是媒介、咨询等行业,相对于前两年的IT热潮过后,IT人才已经出现疲软。加上一些人才培养上的缺陷,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IT、商业、会计等领域都有显现。四年后到底热门职业是什么?这一宝谁能押得中,目前没谁敢说自己的答案正确。

     ■交锋二:选名校还是选专业?

     上名校不求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一流高校的宣传口径,到名校上学确实享受许多一般院校所不拥有的优势。近几年来清华都在实行“宽口径大平台”的培养方针,而北大的通识教育也很受学生欢迎。在今年的招生政策中,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再次淡化专业的色彩。不只文理兼收的专业范围增多,同时开始尝试按照学院、院系招生。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吴振一告诉记者清华经管学院首次尝试按照学院招生,将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四个专业统一合并成一个工商管理类招生,统一以经管学院来招生。北京大学的力度更大,北大在本科招生的22个院系中,考古学、生物科学等13个院系按院系招生,化学、哲学和新闻学则按大专业招生。 这就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始,北京大学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本科新生暂时忘记自己的小“专业”。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他们将服从大“专业”安排,按照各院系分类,进行统一的基础知识学习。

     “按院系将学生招入,学生可以暂不用定专业,只是大致地确定将来的职业,在经过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后,再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北大招办主任董德刚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为了让新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也为了纠正过于细化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弊端,北大在个别院系开展了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高年级时,根据兴趣、特长和对学科的了解确定自己的专业。 这种模式无论是对学生目前的发展还是未来的转型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透露,明年北大将全部按照院系招生。

     这一系列政策能否从北大、清华等学校推而广之目前还不得而知。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选一个好专业仍然是道必考题,然而要搞清高校的专业性质简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如涉及生物学方面的专业就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科学等一系列专业,而涉及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包括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图像设计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高校目前共设专业249个,既有文理之分,又有理、工、农、医之别,即使是长期在高校工作的教授也不能全部了解。这道必考题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势必要求考生和家长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充分地进行分析。

     ■交锋三:兴趣重要还是专业适合度重要?

     “过去我们提倡要干一行爱一行,现在我们则要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只有对一个行业有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干好这一行”。盖洛普(中国)公司副董事长方晓光负责其人力资源管理产品推广工作,他认为,以前用人倡导螺丝钉精神,这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而不是强调个人的主动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真正发挥人的作用,则要关注到个人的能动性。因为兴趣可以创造能力。

     张梅是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职业咨询师资格认证的人,作为美国最权威人力管理协会的会员,她曾就职于日本最大的人力RECRUT,负责各种心理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工作,为中学及大学生提供就业与升学指导服务。目前她任职的北大方正Z-MAP评荐中心专门从事对高中学生的职业测评工作。经过对北京几千例中学生的职业测评之后,她对中美日三国高中学生的职业求向进行差异性比较。

     “美国与中国学生的差异较大,美国学生的职业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他们的目标明确,每年都会进行职业测评,因而在升入大学时,他们更关注学校间的差异,因为不同的学校专业的教学质量差异很大;日本学生就业也不讲究专业对口,很可能学历史的却做了工程师,我曾经遇到过日本一家最好神学院毕业生却在银行做职员,日本的高等教育与中国的不同,更多的是素质教育,这就使得日本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关注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好考,能够上一所名校或者有学上即可。中国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盲目性要大,但与以前的学生相比,这一代高中生更有头脑,更强调‘我喜欢,我想学’,家长的意愿往往排在后面。”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以及常规型,我们根据这一理论结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开发出高考专业选择评估系统,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国家级专业机构(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认证的高考专业选择评估系统。”张梅告诉记者,他们提出的专业适合度就是根据心理测评出学生的兴趣价值观适合学习哪些类专业。

     据介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尝试进行职业测评,这是不失科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外向型的人一般适合将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师、律师、导游、记者、演员、社会工作者,内向型的人适合从事与物打交道的工作,如计算机编程、会计科研等工作。比如说学习农学会有一些特质,要求他们喜欢大自然,喜欢钻研,学习计算机会要求他的钻研性强一些,使用工具的能力高,喜欢计划与细节。

     “我们在帮助学生测评时,会列出最适合做的前十项职业和最不适合做的十项职业,但并不等于说不适合做的职业一定不能做,我们更强调兴趣,如果有些不适合做的职业,学生特别感兴趣,也不是说并不可以学习,这一点也希望家长在帮助学生填报志愿时考虑。”张梅认为,除了成绩外,在填报志愿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