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它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更何况,这些应试者的当事人都是中小学生中的佼佼者啊!另外,近几年来,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中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教育者眼中的“优生”,应该说,这早就不是“新闻”了。更有甚者,还有老师眼中的“优生”将自己亲生母亲杀死。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也足以让包括教师和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者震惊:我们的“优生”怎么了?但是, 教育者更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对“优生”的教育怎么了?
    本来,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现在在一些教师或家长眼中,“优生”往往仅是指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实,即使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其“优”也只是相对的——只是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能力都相对优于同龄人而已。认识到这个“相对”很重要,这能够使教师意识到“优生”同样存在教育问题。
    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这种“爱”往往会妨碍教师客观理智地认识“优生”的特点因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误以为“优生”教育只是“维持”教育,即只要让这些学生保持现状或顺其自然他们就一定能成才。
     教育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因而成绩较好;他们大多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因此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都较强,在班上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因而知识面较广。但另一方面,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他们容易自满,不求上进;同时,因为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他们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而且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另外,由于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育者不但只注重 “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 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 上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亚 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引导“优生”树立志向。“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当然,仅仅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一般来说这类学生升学是没多大问题的;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是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决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
    要让“优生”们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分责任,而现在起就应该比别人多一分努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帮助“优生”认识自己。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但同时,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也有的“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也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还有些“优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也阻碍着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所期待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教育“优生”保持童心。一些“优生”随着荣誉的增多和头脑的“成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等等心灵的毒瘤也开始滋长,而且由于他们在班上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因而他们的这些毛病在班上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是要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优生”去掉他们头上自我陶醉的“光环”以恢复他们普通同学的感觉,是使他们保持一颗纯朴童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我常常对“优生”说:“本来可以得100分,却只得了99分;本来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却只考上了普通院校;本来可以成功一番辉煌的事业,却只是找到了一个谋生的饭……造成这种种遗憾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则是本人不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自己埋没了自己!”如果我们对所有学生都这样说,显然不妥,因为我们的社会既需要像陈章良那样的杰出科学家,也需要像李素丽那样的普通劳动者;但是,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训练“优生”受挫心理。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这样,“优生”平时本来就是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 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成绩是很拔尖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分低能”的现象却不是个别的。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优生”名列前茅的考试分数,而应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即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已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干部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类课余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只要学生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又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