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网络:从神话到泡沫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0-25

  网络及其相关产业就像一个神话,不断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推出一个个像比尔·盖茨、杨致远、戴尔这样的亿万富翁。如果说福特(汽车)、洛克菲勒(石油)堪称昨日美国财富与繁荣的象征,那么微软、雅虎似乎就代表了全球财富潮流的新方向。

  比尔·盖茨辍学的时候,软件业还被视为泡沫经济,没有人看到它的发展前景。硅谷的许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合伙制和风险投资,如果能进入纳斯达克(NASDAQ)交易所(美国的二板市场),就感谢上帝了。但微软的崛起改变了游戏规则。

  1981年,微软因规模太小,不能在纽约证券市场上市,就到了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而现在微软的股票市值相当于香港所有股票市值之和。杨致远的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股价翻了64倍。1998年,亚马逊、美国在线等网络公司在美国股市更是掀起了“网络股”飞涨的狂飙。如亚马逊书店根本没赚钱,但股价却涨到天上去了。一向重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纽约股市,甚至放弃了对网络股的最低盈利要求,听任他们改变规则。

  1999年6月,同样低迷了两年的中国股市在网络股的带动下也涨势凶猛、屡创新高,股市获利好于任何一个产业。网络股似乎成了股市里“一只长寿的猪”,仿佛能给每一个投资者丰富的获利空间。

  但重要的问题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盈利的上市公司,投资者究竟在买它的什么。或许有人认为,人们买的是它的预期,而不是它现有的收益。以亚马逊公司为例,到2001年以前它都不会盈利,但股价能翻几十倍。投资者所看到的亮点是:亚马逊的书目超过任何一家传统书店,它的全球客户为500万人,更为重要的是亚马逊的网上经营方式大大减少了库存费用、人力支出等传统书店的开支。因此亚马逊的盈利预期相当诱人。

  但某一产业有盈利的前景并不意味着任何参与其间的人都会获得高额利润。这一点从中国目前IT产业的现状就能看得很清楚。预期盈利与真正的盈利存在很大差别,将二者混为一谈,是今天“网络神话”的关键所在。

  网络在出产神话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和重塑现代经济学,因此有了“注意力经济”与“娱乐经济”等说法。注意力经济的土壤就是全信息、全数字的环境。对于网络而言,主要商品是信息,但信息极度过剩,只有一样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因此,网络经济卖的就是注意力,谁能更多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谁就更有竞争力。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提起搜狐及其总裁张朝阳大家都耳熟能详。1998年他们对外宣称的营业收入是100万美元,不到全球财富500强倒数第一公司收入的1/8000。但有谁知道全球财富500强倒数第一的公司及其总裁的名字?

  目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网络股”中,到底有哪些称得上是网络公司?有哪些与网络经济有关呢?严格地说,只有以下两种才能称为网络股,提供网上信息服务的公司和从事网上电子商务的公司。在美国,即便是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思科公司以及赫赫有名的IBM公司,也没有将它们视为网络公司,而是划归制造业。

  在中国,有资格被称为网络公司的如搜狐、新浪、网易、瀛海威等都未进入证券市场。张志新出走瀛海威,也正是因为瀛海威苦心经营数年始终没有盈利记录,最终引起了大股东的干预。

  从任何一篇关于网络的宣传中都可以找出言过其实的描述,它就像一个吸引人的泡沫被越吹越大,为人们勾勒出一个诱人的虚拟社会。鸦片战争之前,曾有一位英国商人来中国推销他的睡帽,他认为:“只要每个中国人买我一顶睡帽,我就发大财了。”像他这样的人,在今天的中国仍然为数不少。

  网络不是“聚宝盆”。网络公司成长期的主要融资方式风险投资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长期性战略投资形式,不同于注重安全性、短期回报的银行融资,因此高回报的背后是极低的成功率。曾有人统计,硅谷的风险投资成功率不过10%。

  网络终究是一阵风,它拂过生活的每个角落,但不会彻底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