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运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思考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他们能够主动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和态度。
在过去的10年中,信息技术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1年,日本中小城市教育中的电脑普及率已达到100%,而10年前,小学阶段的普及率仅为50.2%,中学为86.1%。按照文部省的计划,2001年所有公立中小学都接入互联网,并在所有学校建立校园网职能部门,2005年所有的教室都可以上网。
在此期间,日本实施了一系列项目、计划,以促进中小学教育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中包括先后有200多所学校参与的“百校联网项目”和“新百校联网项目”;1014所学校参与的“KONET”计划;600多所学校通过大屏幕使用动画提供远程教育的“促进校间联网使用多媒体项目”;为约3320所学校提供的高速互联网链接,等等。另外,“EL-NET”教育信息交流网连接着国家教育中心、社会教育组织、教育中心及学校的1600多个交换站,通过通信卫星实施教师培训及其他形式的教学。
日本中小学引入互联网的过程得到了企业界和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KONET”计划主要用于电子邮件的收发、信息收集及网页设计,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等企业和个人,通过建立KONET计划促进委员会,从技术上支持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这个委员会为1014所学校提供活动基金、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多媒体电视会议系统、浏览器及个人主页设计与翻译软件等,并建立了一个名为“KONET世界”的网页,在上面建立了教师通讯录,以促进学校间的交流及共同学习。
学校联网带来了什么
日本文部省媒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坂元昂博士认为,到1999年完成的“百校联网项目”和“新百校联网项目”为日本中小学教育应用信息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使课堂教学实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作为教育工具的互联网的应用及其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开始真正成为个人间交流的工具。
1995年互联网首次被引入学校时,教师和学生都想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我们该怎样使用它?而当他们运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并同他人交换信息时,就开始理解人可以超越网络,并逐渐认识到,学校本身也可将自己的信息上传至互联网,提供给其他人。一旦他们意识到,互联网不仅仅是一台计算机,而是一种可以交流的工具,一个教育专用互联网的新世界便开启了。他们开始思考互联网可应用的具体方向,这样就将如何有效地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开始使用互联网,交流也因此扩展为与他人、与更多学校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及国际性交流。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互联网引入之后学校教育最根本的改变。过去,教师仅以一种方式实施教学,而今天,学生们开始主动寻找新的学习方式,其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远远超出了学校的预先估计。当学生们使用各种网络工具或数码相机、选择新的学习科目或独立收集信息,经过编辑,组成多媒体图案并做成网页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就产生了。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能更加自觉地学习。因而,日本的研究者称,我们期望互联网会给学校带来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它将构成当今正规教育体系的基础。
日本学者在总结近年来日本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时认为:
互联网为师生打开了一扇从世界获取智慧的门。从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学校、政府机构及公司企业主页上搜集来的宝贵信息,都成为十分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学校可以将自己的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将学生的作品、研究结果及个人意见放在学校主页上,让世界各地的人来分享这些信息。为了将特有的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师生在收集并编辑地方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及自然生态等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地区的优势,重新认识了地方文化,更促进了学校与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
大范围开放学校间的交流。网络大大增进了不同地区学校及个人之间的交流,他们可以共同进行有关气候条件、商品价格、生物自然生存环境以及地区方言的大范围的同步研究;可以同国外学校交换信息,还可以同国际空间站进行交流。
通过跨文化交流学会理解不同文化。学生们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的不同文化,逐渐学会尊重不同文化,并理解全球和平的重要性。
能力和态度比技术更重要
日本教育界对“信息教育”问题的讨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20年。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答申中,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以及在学校教育中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思想和在中小学各阶段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指导等问题。1986年首次提出在学校教育中,把“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读、写、算”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1989年4月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的教学大纲)中规定,以计算机有关内容为中心展开信息教育。
1996年,日本第十五届教育审议会发表了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报告——“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报告以信息社会中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为出发点,就如何推进信息化教育提出四点建议:系统实施信息教育;通过运用信息设备及信息交流网络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建构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学校;克服信息社会的不良方面,培养意识健全的个人并完善信息道德规范。报告强调,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技术只是支持其行动的一种工具,而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则显得更为重要;使用电脑与网络所传递的仅仅是一种“虚拟”经验,相比之从生活、社会及自然界所获得的实际经验来是微不足道的。信息教育必须教授有关隐私权、版权及安全保护等方面的信息道德规范。这一报告为日本信息教育指明了方向。
1998年、1999年,日本文部省相继颁布了新课程学习标准,规定在中小学各阶段,通过“综合学习时间”和各学科的教学,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小学阶段,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信息教育,学生应逐渐熟悉电脑并能轻松使用;初中阶段,将在技术与家庭经济学课程中开设的选修课“信息基础”,改为必修课“信息与计算机”,使学生获得应用软件完成基本信息处理的能力,并能用电脑进行交流和陈述;高中阶段则设立了新的必修课“信息学”,并指定必须从信息A、信息B或信息C三套课程中任选其一,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用电脑表达原创思想的能力。
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也就是,通过学习运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思考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他们能够主动地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和态度。
先点后面的教师培训
实际上,各国中小学教育在应用信息技术和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培训教师。在日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要求所有教师都具备积极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使其成为教授课程、指导和评价学生、进行班级与学校管理以及与学生家长交流的一部分,培训教师就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日本的在职教师培训是通过中心培训课程,首先培训和指导数学、自然科学、技术与家庭经济学学科的骨干教师,然后由这些教师再在各自地区内作为带头人实施培训项目。2001年,约1000名教师接受了IT教学的骨干教师培训。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尽管所有学科都需要信息技术,但日本中小学目前的状况仍处于支持基本信息处理的水平,还未达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课程阶段。
高中阶段在培训普通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仍急需有能力教授“信息学”科目的教师。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个在职教师培训项目,是通过开展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要在3年内培训3000名能够胜任信息学教学的教师。为了保证新学习指导要领的顺利实施和“信息”课程的开设,日本各大学从2001年度起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有关信息的共同课,这样在2002年度末就将有第一批完成了信息共同课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可申请参加考试,通过一般教育、教学职业及信息方面的考试,方可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此外,对持有数学、科学、技术与家庭经济学、农业、工程、商业、渔业、保育及信息技术等方面证书的教师,都将给予3周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