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全国“十杰教师”候选人:郭志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30

  他植根于农村教育的肥沃土壤,带领学生流连于神奇的数学殿堂;他潜心钻研,业务精湛,教技高超,朴实无华的他早已声名远扬。让学生登上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的最高领奖台,是他一生最美丽的梦想。

  他努力追求着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登上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的最高领奖台,是他一生最美丽的梦想。

  郭志江,1987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深深地扎根在位于京郊的牛栏山一中。15年如一日,郭志江坚守在农村教育的岗位上,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努力追求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断跨越新的高度。他用勤劳的双手,在农村教育的土壤播种知识的种子,奏出了一曲教育乐章的最强音。

  精湛的教学艺术

  爱岗、爱生,是推动郭志江忘我工作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对得起学生。”一句朴素的话,折射出他那颗对学生赤诚的爱心。

  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郭志江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数学专业知识,数百本书堆起来比他还要高几倍,学习心得记录了厚厚的几十本。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让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是高素质教师的标准。在授课中,他十分讲究知识的含金量,注重精讲精练,做到举一反三。为此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寒夜,演算的稿纸也不知用了多少。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炼知识内在的规律,掌握知识构建的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郭志江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讲而不灌,练而不乱,启而适时,诱而多变”的教学特色,学生们听他的课都感到非常解渴,非常过瘾。

  郭志江注意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法,将启发诱导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他非常注意边讲边设问,使教学过程的发展跌宕起伏,使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从而把全部精力用到课堂听课上来。

  在讲授中,他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最熟悉的地方讲起,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感到周围处处都有数学,学习数学应从身边学起。

  在教学中,他注意充分揭示知识的内涵和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闭有开,由闭到开,使他们感到每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知识,但同时又使他们感到还有更多的新知识等待他们去学习。

  在讲课时,他用观点统率又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把高难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讲解之中,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课堂教学中,他把启发诱导融于讲解之中,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是被动地听,而是听得津津有味,并能边听边想,边听边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名声在外,许多学生家长都在周末争着把学生送到郭志江

  那里,希望能救治厌学的孩子。即使再忙,他也很少拒绝。在他的循循善诱下,许多学生走进了神奇美丽的数学殿堂,从怵学到乐学,显著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家长们的称赞。

  高尚的人格魅力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目标迈进,是郭志江的追求。他多次利用寒暑假自费到上海、西安、武汉、安徽等地学习取经;他还专门拜北京市的数学特级教师为师,多次登门求教。多少个寒来暑往,挤着公共汽车去市里听课。听完课后,又急急忙忙从距离七八十里地的市里赶回来,准备下午给学生上课。在车上或行走途中一袋干脆面就是午餐,就连父亲病重住院期间,他也不愿意耽误一节课,就算缺几分钟也不行。晚上,他一边在病房照看父亲,一边挤出时间认真备课、批改作业。面对着一颗颗充满渴望的心灵,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把璞石雕成美玉,把学生育成英才,是郭志江的最大心愿。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中低要求,朴实勤俭,不尚浮华,是他最好的写照。但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他却关怀备至。数学苗子秦伯涛家境困难,母亲住院期间,郭志江拿出500元钱让他回家看望母亲,并鼓励他用最优异的成绩回报母亲。毕业班的一个学生因父母都下岗,难以继续求学,郭志江知道后,主动替他交了最后一学年的费用,帮助这个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使他得以到大学继续深造。一颗滚烫的心紧紧地贴着学生,郭志江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们崇拜的“偶像”。

  有一年教师节前夕,郭志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非常精致的书包,还有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说,“父母把这个书包送给了我,我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您,您上课用的公文包已经用了好几年,该换换了。”郭志江几经打听,终于把这份特殊的礼物还了回去,婉言谢绝了那位学生的好意。但这件事在他的心里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想,学生的尊敬、热爱,自己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回报。随着他的名气渐起,北京市城区曾经有好几所名校都争着向他发出高薪邀请,学校为了他更大的发展,也答应放行。是高就还是留下?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面对那么多充满希冀的眼睛,郭志江割舍不下心中那份牵挂,最终毅然选择了后者。不为名,不为利,他哪里也不愿去,牛栏山一中是他永远的家。

  郭志江依然是那么行色匆匆,美丽的校园里留下了他忙碌的背影。

  丰硕的育人成果

  郭志江跨年级担任初、高中的课程,教学成绩显著。全区中考多人次获得满分,历次统考也始终保持领先。除此以外,他还承担着辅导数学小组和带队参赛的重任。

  在辅导中,郭志江始终注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求知欲。在他刚开始做辅导工作时,由于训练不当,一位数学尖子生说:“今后我不想再学数学了,因为学数学太苦了!”他由此认识到,违反激发兴趣的教学原理,不仅会抑制学生的数学思维,甚至会扼制学生发挥数学才能,而且对教学也起消极作用。从此,他注意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越学越爱学。

  他在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突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由于奥林匹克竞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锻炼思维的体操”,他在奥林匹克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他认为,数学竞赛是解难题的竞赛,要求解题者具有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竞赛辅导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单纯为造就数学竞赛的选手,其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则是开发青少年的智力。

  几年来,他辅导的学生在各类数学竞赛中捷报频传,从1989年起连续13年夺得北京市“迎春杯”数学竞赛郊区组团体冠军;郊区组共有70多个一等奖,其中牛栏山一中学生获得的一等奖占获奖总数的60%以上,二等奖占获奖总数的65%以上。从1989年到2001年,全校有40余人次获得全市第一名,有150余人次获得全市二等奖,500余人次获得全市三等奖。1994年至1997年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4人获得金牌,11人获得银牌。

  除了教学和辅导外,郭志江还参加了1996年和1998年北京市中考及1998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的命题工作,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抽屉原则》等10多篇竞赛讲座。

  郭志江辛勤的工作赢得了上级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赞誉。由于工作成绩显著,他多次受到嘉奖。1994年被破格评为高级教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同年被评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希望杯数学教育优秀园丁”、“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普教系统教育之星”、“北京市科技园丁”、“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等多种荣誉称号。

  成绩属于过去,在郭志江的心中,正孕育着一个更美丽的梦想,在农村中学教学中培养出高素质的数学人才,让牛栏山一中的学生登上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的最高领奖台。他将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去实现那个伟大的目标,以一个党员的实际行动去兑现最初的诺言,一生只为了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