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这个称呼让人想到幸福。可是,对于“××宝贝”这个在娘胎里就开始被人关注、出生过程在网上直播的婴儿来说,幸福又在哪里呢?
孕育生命是人生最庄重的事件之一,与人分享孕育感受是母亲的骄傲与幸福。但是,这种在互联网上“广而告之”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把婴儿置于一种被窥视的境地,从而损害了我们最看重的母子心情。
网上分娩像一出真人活剧,其中有窥视的欲望,有自我表现以致暴露的冲动,还有商业运作的机智。这出戏的新颖之处在于,互联网是舞台并且是幕后真正的导演。这出戏的特点还在于,它少有观众,参与者几乎都是演员。至此,我们接近了问题的实质。
互联网以新媒体的姿态进入日常生活,像以往伟大的发明创造一样,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与可能性,并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改变中,技术控制了人,人在技术的操纵下成了玩偶,我们和无意识的婴儿共有一种被窥视、被摆布的命运。
互联网看起来比以往的发明———譬如蒸汽机———要高明,它不冒黑烟,不在自然界造成水土流失,但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把人的头脑变成跑马场,它造成的后果是私人生活的流失,是道德伦理的流失。
网络文化强调人的价值,强调自由与交流,鼓励对“真实”与“个性”的追求。这种“直指人心”的追求值得玩味,因为互联网终究是一个技术平台,以技术求人性不仅是缘木求鱼,而且意味着对个人隐私的剥夺。对隐私可能的侵害是互联网经常受到批评的一个方面,但互联网崇拜培养出人们的适应性与麻木感,把被动的剥夺视为自觉的奉献,进一步加剧了私人生活的流失。互联网崇拜强化了窥视与暴露这一对“人性化”的交互关系,从“非常男女”到“绝对隐私”再到“网上分娩”,在窥视与暴露的互动中,现代生活日益呈现出虚拟色彩。流行音乐抓住了这一变化的精髓,“回到内心左右看看,已经枯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无奈,总是变化快。这种失落感本来应该被导向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却被进一步引向对技术的崇拜与依赖。技术越先进、平台越高,虽然有用户友好界面,但人离自然、离自身越来越远。在高高的技术平台上,在心灵空间日益流失的情况下,人———这自然之子———怎会不感到空虚呢?网络文化的追求在“虚拟现实”中变成了真实的谎言。
本人无意于否定互联网的现实与历史价值,也无意于冒犯网上分娩的年轻母亲。本人意图提醒公众对技术、对私人生活应该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向往科学是进步,迷信科学就是另一回事了,“科技以人为本”决不像一句广告词那么轻松。我们曾经为保护私人生活付出过血汗,难道我们真的自愿放弃对私人生活的保护吗?
最后,我还要祝福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宝贝,起风了,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