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的评价,奖赏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矫正中,奖赏是人们所喜好的、满足需求的刺激,又叫正强化物。当个体在某情境下出现某些受欢迎、所期望的行为时,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其模式可以概括为:“好行为→他人满意→得到奖励→再发生好行为==正强化”,例如:睡觉前自己刷了牙→家长表扬 →第二天还坚持自己刷牙 →又得到表扬→养成了睡觉前刷牙的习惯。 许多家长把奖赏看作是食物和玩具的代名词,那就狭隘化了。其实奖赏的方式很多,包括消费性的: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活动性的:看电视、看漫画、郊游、娱乐活动等;操作性的:玩具、画图、跳绳、发碗、值日等;拥有性的:坐会儿大人的椅子、穿最喜欢的衣服、玩最爱的玩具、有自己的桌子、抽屉、床位、指甲刀等;社会性的:口头表扬、身体接触等;印章代币性的:小红旗、红五星、小红花等。 每次期望行为的发生都给予强化的话就会导致“饱厌”现象:不把奖励当回事儿。家长或教师可以采用“间歇强化”的方式,即良好行为必须发生多次,才给予奖励强化。到后期,间歇强化的作用比正强化更有期待意义,可以用于增进某种良好的行为,也可以用于减少某些不良行为。增进行为间歇强化的方式包括固定比例间歇强化:如每得几次表扬可以得一朵小红花(代币制);可变比例间歇强化:如上课举手发言(随机可变);固定时间间隔:如每过3分钟检查孩子吃饭的情况(定期检查制度、限定时间完成等);可变时间间隔:如随时看看孩子是否在专心写作业等(随机抽查);减少行为间歇强化方式包括低比例区别强化:如在一定时间内,不良行为出现不超过多少次就给予强化,如对爱整天看电视的儿童,规定一天中只看两个节目就关机,做到了就表扬;零反应区别强化: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发生某行为就给予强化,如哪天中午幼儿园睡觉时没吃手指,就表扬等。 最常见的奖赏误用比如: 儿子见到心爱的玩具要买,妈妈不买,儿子就大闹,妈妈只好买了:下次…… 爸爸在专心看书,儿子在旁边大声吵闹,爸爸就给钱买糖让儿子走,…… 孩子在幼儿园打了别人,父母没批评反认为自己孩子勇敢,…… 自己不好好睡觉,大人抱起来摇晃…… 孩子不好好吃饭,饭后饿了给零食吃…… 撒谎说没有作业就可以看电视…… 如前文所述,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的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有成效的肯定,但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奖赏物,则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反而抑制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另外,奖赏要与孩子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奖赏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对孩子而言,最大的奖赏莫过于是别人的称赞和肯定,他们尤其需要其心目中权威人物父母和教师的鼓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 与奖赏相对的是惩罚,惩罚也不是目的,也是辅助性的评价,它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否定。惩罚是用不愉快的事件或刺激,抑制或消除个体不适当行为的发生,当有不良行为时使之承接厌恶刺激或取消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惩罚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如体罚、训斥等),另一类是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对孩子惩罚的方式从上述两类分化为四种,包括体罚:责打(责打的部位很有讲究:一般不能打头、腰、屁股等部位,上千年的私塾研究成果表明,打手掌是行之有效的策略;责打的刑具有且只有用大人的手,切不可上东西;责打时也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刺激越强烈、疼痛越难忍。所以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惩罚方法是指尖掐一点其屁股,注意别掐得太小,以免把肉掐下来了。)、电击(国外多使用安全电棒点击的方法);谴责:瞪眼谴责(杏眼一瞪或两眼瞪圆)、皱眉谴责(柳眉倒竖或横眉冷对)、言辞谴责(和风细雨式的或暴风骤雨式(不等于劈头盖脸式的));隔离:墙角隔离、椅子隔离、禁闭隔离;取消特权:取消游戏、脱离集体、取消资格等。 惩罚有时候比奖励见效快,用起来也方便,同时可以使实施者得到情绪的释放,产生短期的快感,所以图省事的大人使用惩罚的机率远比奖励要多。 惩罚和奖励最大的差异在于惩罚的副作用太大,而且不易消除。惩罚还特别容易用错了,常见的惩罚误用有讽刺、嘲讽:伤害自尊心、产生逆反情绪;只有谴责而无其他后续惩罚:疲了;延时惩罚(秋后算帐):孩子已经忘了,感到莫名其妙、抱怨、委屈;滥用惩罚:胆小、拘束、反抗、两面派;惩罚太轻或累进式惩罚:不能一步到位,阻止不了,白受惩罚等。惩罚不当,非但不能改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如教师对学生不交作业处以罚站、罚抄等惩罚,可能会引起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使他们更加痛恨作业。常使用体罚或变相体罚是为侵犯行为提供示范,此外体罚有辱孩子的人格,往往引起孩子产生对立情绪。所以一般要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通过奖赏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以抑制或消退其不良行为,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抓起,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 对学龄儿童,奖赏、惩罚不仅可以用于行为矫正,还可以用于学习外部动机的激发,通过奖赏和惩罚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当的动力,在孩子还没有完全明确学习目的之前,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通常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机制,家长或教师不妨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