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南洋:关于教育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25

  孙鹏程和梁斌是今年被清华和北大录取的新生,和那些来自省市重点校的同学不同,他们是来自私立的大同南洋国际学校。在该校提供的一份名单上,我们看到76人参加高考,有59人上线,除了清华、北大还有著名的复旦、同济、南开等校录取了他们的学生。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世界银行顾问图雷先生在对南洋的办学进行考察后表示,中国私立教育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想象,而南洋教育的发展状况更让他吃惊。

  那么,让图雷先生吃惊的是怎样一个南洋呢?

  1994年第一所南洋国际学校在太原建立,总裁任靖玺坦言对教育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朦胧阶段,类似修桥铺路回报乡里的想法较多,修北京至大同的高速路时,他也曾捐资300万元人民币。五年后的今天,在太原、大同、洛阳、无锡、成都、青岛等地六所南洋国际学校内都可听到书声朗朗。目前,大连、昆明两地已开工,即将成为新的办学点,北京南洋兴华大学和川师大南洋学院也正在筹建中,未来一两年内即可形成十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连锁店式的办学模式

  “集团投资,连锁办学,专家治校,滚动发展”,是南洋人自己对其办学模式的界定。南洋集团从开始把目光转向教育起,即把其它领域的经营收益用在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上。

  集团投资、连锁办学的路子使得南洋集团能够通过规模经营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规避办学风险,有效地调动教育资源。

  人们总是惊诧于南洋的学校开到哪里,哪里就有对生源的号召力。事实是除去知名校长的号召力,还有公司的理性思考,它包括:该地区公立学校数量,私立学校数量,适龄儿童人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教育支出比例以及增量,人口增长率以及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态度等等。我们看到这完全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进入方式,有了这样的前期市场调研才有了日后成功的保证,它使所有南洋的学校能够从无到有,从一个到十个。南洋以统一校名、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的方式进行适度的扩张,从而形成今天国内最大规模的教育集团。民办教育研究与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文源认为,它类似一个教育的航空母舰,办学的风险大大降低而办学能力却极大提高了。

  1998年,南洋集团考虑到不同城市间办学、管理半径加大等因素,成立了专门的南洋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它是介于宏观的教育行业和微观的学校组织之间的一个中观层面的管理和决策主体,以品牌推介,国际交流,资讯整合,物业后勤集中配货,市场推广,网络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科研,人力培训,交流评比等管理支持手段,为南洋系列学校提供教育保障条件,创造南洋教育的整合管理条件和优化的资源配置条件,通过大规模管理,提高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无论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中这都算是件新鲜事。

  二、管理质量认证体系如何进校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毕竟隔着一层,但当你看到南洋的“三满意工程”运营检验情况统计表时,便明白了这里管理的力度和可操作性。所谓三满意是指“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工满意”。“学生满意”是核心,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终极目标;“家长满意”是关键,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教工满意”是基础,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是“孩子是宝贝,家长是朋友,老师是财富”,只有让他们三方满意了,学校才可能兴旺发达。61项调查项目送到洛阳、大同、太原三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工手中,调查的结果显示:对学校工作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家长占被调查家长的95%;82%的学生对学校满意,基本满意的占32%;教工满意率为89%,其中基本满意的占41%。

  南洋公司从上至下都比一般公立学校的人多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原大同校的校长许进告诉记者,参加过招生的老师一定爱学生,参加过劳动的教工一定爱学校,因为他们都深知一切来之不易。每一个学生都是被我们请来的,家长在教育上多增加了投入,对产出就多了一份希求。因此董事长任靖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教育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事业”。他的理想是能够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能降低学费以增加竞争力。他强调无论怎样谈质量、谈成本,中心环节都是谈管理。他希望所有的校长都能硬硬朗朗地过管理关,成为教育上的高手,管理上的行家里手。成立教育管理公司是为加强管理,减少校长成为商人的机会,能够专心一意地提高办学质量。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学校同样是为管理,实施这一体系的学校校长说,它的每一条每一款都非常的细化,实施起来非常麻烦,但确实和我们日常的管理有区别;它是事前的控制而不是事后的矫正,是能落实的可检查的制度,注重的是过程管理,从后勤、门卫到教师的每一堂课,如上课时必须提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口,按时下课等都有一整套严格规定。学校正是通过这样有形有款的制度保证健康运营的。

  三、关于教育的光荣与梦想

  南洋的一份办学公告曾引来全国关注教育的人们的许多热情,也许最打动他们的是南洋在对教育追求中的六个目标:

  (一)充分调动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投资热情,促进教育投资的多元化格局形成;(二)探索民办学校的有效管理模式和运行条件,实现民办学校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规范管理;(三)探索将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四)探索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五)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和稳定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分配机制;(六)将教育的公益性与教育的消费性结合起来,积极迎接知识经济引发的教育市场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