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家庭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24

现今,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却可能存在不少误区。

  一、早期教育的误区。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是神童,可是天才与神童并不多。面对智力发展并不超前(本是正常的)的孩子,不少家长用超前教育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于是0岁有方案,一岁学汉字,两岁背唐诗,三岁学英语,四岁练国画,五岁踢足球……其实家长对孩子采用这种早期教育,无非是采用了“笨鸟先飞”这一传统方法,但如果孩子的智力虽不超前,也不落后,又何必硬要先飞呢?而且对待三四岁的孩子,通常采用的都是填鸭式教育,教育学研究表明,这种死记硬背的早期教育方式,极容易导致孩子日后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

  二、天才出于勤奋的误区。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总是要求读书,读书,再读书。但这样过度的“勤奋”只能有两个结果:一是使孩子觉得太累了,产生厌学情绪;二是使孩子忽视学校教学———反正回家还要学,进入恶性循环。其实家长往往忽略了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群体观念,增强群体间交往的能力,当然玩还可以锻炼身体。

  三、有错必究的误区。很多家长主张对孩子从严要求,做到有错必究,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从小偷油,长大偷牛;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无形中已认定了孩子会向坏的方面发展。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学会自律、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因此,对待孩子的缺点,要看其性质,过份的苛刻,会使孩子失去应有的进取心。

  四、请家庭教师的误区。不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庭教师,希望家庭教师可以帮助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请家庭教师,也不是每一位家庭教师都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关研究表明,成绩特别冒尖的学生,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请家庭教师,但这类学生的数量一般低于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且请家庭教师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应太看重,因为家庭教师的教育毕竟不具有系统性,只能看成学校教育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