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进展”高级研讨班在京结束。同时,上海为中小学生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培训的系统工作也正式启动。我国专家已经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也是老师和家长学习与之沟通的过程,要接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还该有老师和家长。
北师大的金盛华教授在他的讲座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北京某城区不久前有60个厕所需要招聘清扫人员,月收入上千元。前来报名的有150人之多,最后这60个“空缺”全部被外地人占领。为什么一方面大批人员下岗,一方面许多下岗人员会认为某些岗位不是生存的空间,不屑一顾呢?金教授尖锐地提出:现在是社会发展超前,教育发展落后;教育硬件超前,教育软件发展落后。我们不能再以培养“接班人”为目标。应培养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发展的人才。同时鲜明地提出:“教育要具有前瞻性,设想任何行业都要有预见性,才能走到社会的前列。但没有一个领域需要像教育这样超前于社会。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一观点本身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教育者要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才,自身的提高和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国的教育专家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很多人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如董奇教授主持的“小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三年间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所进行的有计划的师资培训,就大力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我们所期望的相反方向。因此,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的林教授提出:“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是成功人生的基础。”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塑造和形成的。而家庭和学校既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着“成功的助力”,有时又会在无意间为他们设置了“成功的阻力、破坏力”。曾提出“问题行为”理论的美国RichardJessor教授提示,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并及时消除那些可能对孩子发展产生障碍的危险因素;要提供更多的保护性因素,促进孩子的成长,使孩子以健康的方式生活。
提高整体家庭教育水平,是许多家长共同的心愿和需求。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介绍了日本心理咨询机构将“不登校(不肯上学)学生的家长组织起来,进行小组咨询”的方式。心理咨询机构将这样有着共同问题的家长组成一个小组,在若干次的活动中,家长们先是倾诉自己的无助、无奈,在宣泄自己沮丧等消极情绪的过程中,看到还有诸多父母与自己有着同样困惑时,心中平静了许多。同时,这些父母形成了共同的期望,获得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共同动力。接下来,专家的讲座帮助家长们扩展知识,能够在情绪更加稳定的状态下,用新的思路重新分析自己孩子的问题,寻找原因,相互探讨解决的方法。
目前,这种方法在国内也有应用,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的“小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辅导室”,尝试运用小组咨询的方法,开展的以“家长沙龙”替代“请家长”活动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