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故事伴儿度童年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打从儿童进行入幼儿园,我家的新闻就接连不断,先是儿子获得全园绕口令比赛第一名,再是夺得故事接力赛第一名,又接着夺取94全市暑期幼儿讲故事比赛一等奖;94年下半年进入小学后,又先后获得全校普通话比赛优秀奖和全市小学生即兴演讲第一名……

    面对这一串"显赫"的荣誉,同事、邻居羡慕得不行,纷纷打听使了什么教子绝招。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绝招,我们只不过是得益于故事--这个并不新式的教育武器。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3--7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是舍得"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孩子的。

    3岁的儿子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并能运用它们表达简单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就教他读(唱)《大雪天》《宝葫芦》等儿歌,念《挂铜铃》,《荡秋千》等绕口令,也背些《鹅》《画》《柳》等儿童味较浓的古诗。这样既能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又能给他积累一些高雅的词汇,为他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础。

    大约是4岁左右,我们就开始给儿子讲故事。开初的故事当然是很简单的:一个小小的道理,一件稀奇的往事,一次惊险的奇遇,一场短暂的矛盾……这些,都可能成为儿子一顿精彩的精神快餐,渐渐地,儿子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了《农夫和蛇》之后,咬牙切齿地说,蛇真是个大坏蛋,它怎能咬死救它的农夫呢!听了《狐狸和乌鸦》之后,说狐狸能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又为那个给人间温暖和光明而自己却冻僵了的小女孩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很快,儿子成了故事迷了,每天不听一两个故事,决不上床睡觉。

    我们趁热打铁,在故事里作起"文章"来。先是故事讲完了,向他提些小问题,如讲完《孙悟空大闹天宫》,我就问他:"孙悟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为什么要大闹天宫?闹了之后结果怎样……"儿子听得津津有味,回答起来也就有鼻有眼了。有些问题稍难,我们就作必要的提示,他很快就能转过弯来。这时候我们就鼓励他,说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并告诉他,任何一个故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有深刻含义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就要动脑筋想问题,比哪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要那样等等。

    儿子5岁以后,我们在给他讲故事时,又增加了"听"的难度。先是将一个故事讲掉一大半,留下结尾不讲,让他自己去想象,我们称之为"找尾巴"。起初,儿子听惯了现成的,就找不到。通过启发,渐渐能找到一些,后来几经训练,他不但能找到一条较好的"尾巴",有时还能找出几条或多条。不少时候,故事结局真的让他"不幸言中"。

    伴随"找尾巴"之后是训练他编故事的能力。一个故事讲了开头,就问他怎样发展,发展之后又如何安排高潮。这很像故事接龙。有时讲了开头和结尾,留下中间让他去"填空"。从儿童教育学的角度讲,这叫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

    接下来我们又搜集了大量的训练儿童说话的图片,先是单幅的,要他用一句或几句话说明图片内容。然后是双幅的、三幅的、四幅的、甚至更多,要求他串联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或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培养他的观察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驾驭语言能力。这时候,我和妻子就成了他的忠实听众。

    大量的儿童故事虽然给儿子的童年涂上了瑰丽的色彩,但理解故事的内容、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才是最重要的,起初,我们是让他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后来,我们又将各种知识(如数学、天文、地理、历史)寓于故事之中,让他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最后,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提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同样采取诱导的办法,让他养成理解、概括的习惯。记得讲了《小猫钓鱼》之后,我问儿子有什么感受,他说钓鱼很好玩。很显然他没概括出故事的精华。我就启发他:为什么小猫东钓钓,西钓钓,一条也没有钓着?而猫妈妈一钓下去,耐心等着,就钓到一条大鱼了呢?儿子立即答:小猫不专心!我说,对,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儿子明白了。后来,讲到(小马过河)他就说:做什么事都要自己动脑筋,光听别人指点是办不成事的;讲到《东郭先生和狼》,他说:狼是坏东西,同情它帮助它是十分危险的;讲到《孔融让梨》,他也说:一个好孩子应该养成先人后已的美德……

    也许读者要问:你们这些故事是哪来的?严格说来,是儿子"逼"出来的。从三四岁迷上故事起,独生子就要求每天给他讲一个。储存在脑子里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就向书本、报刊进军。偶尔有时"无米下锅"了,我就硬着头皮"临时创作",但这常常不容易"过关",因为儿子规定:不好听要罚进一个。这样,业余专爱写小说的我在儿童故事创作上也有了收获。

    我们全家都受了故事之益。

    故事伴儿度童年,儿童在五彩缤纷的故事王国里茁壮成长。

 
(摘自《家庭教育》199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