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是政府上网年。电信总局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发起的这次活动,旨在推动各级政府建立正式网站,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务。近期目标是争取2000年实现80%的政府上网,构建我国的“电子政府”。
在政府上网主站(http://www.gov.cn),国务院的许多机构如外交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都已经上网,信息相当丰富,构成了中国的形象窗口。特别是许多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网站,由于其新闻的准确性、评论的权威性,数据的丰富性及信息的及时性,很引人注目,非常吸引人。
对比中央,各省一级的政府上网工程就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主页略显单薄,常常只有一些文件和领导讲话。而对比省一级,县一级政府就连上网的“雷声”也听不到了,目前县级政府上网的还很少,这也是中国的实情所限,因为县一级的网民也相对较少。
总的来看,目前政府上网,信息共享做的较好,各项政策、法规都已上网,只是便民的服务还较少。
因特网是第四大媒体,但赚的广告费远不如第三媒体(电视)多,许多网络公司生存都出现了危机。于是,有人大彻大悟:因为网络公司没有做新闻的特许权,即使有也做不过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媒体,所以要生存,只有利用因特网的“直接交易”特性。说白了,就是电子商务。
于是,中国的因特网,忽如一夜春风来,电子商务遍地开,首都在线开通了网上挂号,北京地区铁路客票服务系统提供了网上售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招商银行都分别开通了网上银行,并提供网上支付;许多商店,如北京西单商场,北京图书大厦,深圳天虹商场都开办了网上商场。
似乎所有的网站都在朝电子商务靠拢,网易在网上拍卖,新浪在网上卖PC,8848在网上卖软件、光碟。电子商务火了起来,卖服务器和电子商务的软件公司忙了起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今年10月份的调查,目前对电子商务最感兴趣的不是电子商务知识,不是网上商务网站,而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及产品。似乎,大家都不关心买东西,而关心建商店。
其实,目前电子商务最缺少的就是买家,网友对网上购物的安全性,如身份验证、信息保密、交易确认等仍心存疑虑,又担心寄错物品、交货延迟和无法投诉退换。而对最吸引网友购买的价格问题,却往往又因为经营的手法仍是传统的手法,无法下降。不过,退一步海阔天空,电子商务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市场调查、电子营销、集团购买方面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门户网站(PortalSite)是指网络大门、停泊站或入口,网站经营者都希望用户打开浏览器,就登录了自己的网站,然后用大量的信息和服务留住用户,从而使网站拥有较高的访问量,以吸引大量的广告和商贸机会。因为Yahoo的巨大成功,许多网站都争相模仿。前几年,国外门户网站的竞争非常激烈,网景公司推出了门户NetCenter;微软联合NBC,购买了Hotmail,也要做门户;迪斯尼、美国在线(AOL)也要做门户。国内搜狐(Sohoo)、网易、四通利方也都想做门户。
可是在1999年,有迹象表明,虽然使用门户网站的人数在增加,但与同期增加的网民相比,比例却是在降低。似乎,随着人们上网经验的增加,不再青睐大而全的门户,而更倾向于到各专业网站。
于是,网易改做新媒体,宣称门户只是网站中具有导航功能的一部分。相对于去年,今年的门户网站有点平淡,只是今年中秋,Yahoo与北大方正合作,在北京推出中文Yahoo。不过,因为中文Yahoo早有,只是服务器不在国内,似乎对网友的影响不大。
网上真正吸引人的新闻和信息,大多来自于上网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通讯社等许多报刊都已上网,定时更新,因为有着强大的编辑、记者群体,又有悠久的办媒体经验,因此,上网就胜人一筹,内容相当好看,许多都提供了方便的检索,方便了网友查找。许多网站提供了邮件列表,将头条通过邮件发给用户,方便了网友。相比之下,电视上网没有报纸上网吸引人,电视的优势是有丰富的视频节目,可因为网络带宽窄,用户观看效果不理想,且费钱,因此,不能充分发挥优势。
另外,许多像新浪论坛、水木清华、网易虚拟社区等主要由网友原创的讨论区,因为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消息来源丰富,也很好看。
国内许多网站都号称是提供综合信息的综合网站。猛一看,栏目很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样样都有,可进去一看,内容陈旧,信息量少,使人大失所望。
因为网站不象一本书。读者看到一本书,大致看个目录,就对信息量有个直观的感觉,而在网上感受不到这些,这样的网站即使有一两个好的栏目,也被湮没了。网友开始点了一两个栏目,索然无味,自然就走了。总之,目前的综合网站本想做得大而全,却因为精力、能力所限,做成了大而空、大而泛,反给用户凌乱的感觉。
因特网上有许多个人主页,如黄金书屋、书路、华军软件园等,吸引了许多人访问,有的访问量日均10万。个人主页多姿多彩,丰富了网上内容,活跃了网络文化。如果说报刊上网是阳春白雪的话,个人主页则是下里巴人。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本也无可厚非。只是现在许多个人主页都是“带色的”,“黄色”、“黑色”和“灰色”。黄色的危险自不必说,黑色网站则提供黑客知识,相应软件,还有一些常用程序的注册码。灰色网站则是踩法律的线,因特网上的版权、著作权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提供免费主页空间应负什么责任,主页链接应负什么责任,都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许多人为了使主页吸引人,就踩法律的线,打擦边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