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新概念。戈尔设想的“数字地球”是一个美妙的未来:一个孩子戴上头盔显示器,他能够看到加加林、阿姆斯特朗在太空中所见的地球的样子,他可以把所选择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放大,具体到某个城市的某个街道,甚至某幢楼房中某一盆花。他也可以在时间隧道中畅游。他来到法国的凯旋门,通过覆盖在数字地球上的数字地图、新闻影片、报纸和其他资料来了解法国的历史。他可以回顾几天前、几年前甚至几个世纪前……
“数字地球”不仅仅在于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游历,更在于它能帮助人类缓解环境危机、预防自然灾害、打击犯罪和持续发展。
“数字地球”的提出,在我国的科技和学术界引起一阵震荡。近日,广东建立了全国首家“数字地球”系统。广东国土厅研制的软件能让白云机场以立体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你可以从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旋转来看白云机场,鼠标轻轻一点,道路河流也变得清清楚楚。
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数字中国”构想。
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室”的李琦教授对记者说,构想中的“数字中国”将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公用信息网。它集成了国家经济信息网络、国土资源信息网络、长江流域监控网络等信息系统,并将促进这些系统的综合利用。
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建立数字地球所需的原始数字化数据和相应的资料,这包括各类数字化地理基础图、专题图、城市地籍图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已建、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中型地理空间数据库多达200多个,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有42个需要建立或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我国已经发射了68颗卫星,获取了高分辨率的全景摄影图像,建立了多个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能够接收和处理卫星图像数据。
“数字地球”概念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得到应用。
11月13日,北京举办了“数字北京”论坛。“数字北京”就是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把北京建设成一个“数字城市”,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为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理念的人居环境和绿色城市。“数字上海”、“数字海南”、“数字长江”等概念已一一提出和逐渐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