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已达32万。我们注意到,1996年以来,留学生归国人数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总数超过了10万人。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学子携着知识,揣着专利,开始了在故乡热土上的播种,正在形成新一轮归国创业潮,从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逐渐涌到内地,相当程度地反映出中国社会进步的历程。本报记者近期分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奋斗的艰辛,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从今天开始,我们陆续刊登一组专题报道,向读者介绍这一令人瞩目的新闻现象。
本是同根生的广州、深圳两城市,酿出一场争夺留学生的大战。
1998年12月28日,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大楼。楼前高悬“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创广州发展新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进步的根本保证”、“热烈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建功立业”的巨幅标语。第一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交流会”在这里拉开帷幕。
10时许,300多名专程从国外赶来的留学人员带着自己的科技项目步入会场。
此时,会场两层楼的5个交易场馆内,恭候多时的有关职能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代表正翘首以盼。
未来4天里,他们双方将在这里洽谈合作。
为这项活动,广州市耗资700多万元。除解决这300多名留学人员的住宿费用外,还为200多名留学人员解决单程机票。
广州市的意图很明显:不惜血本吸引留学生人才。
于是,有传媒认为,广州在10年广交会的背景下,摆出了“敢招天下之才为我所用”的气魄。
4天时间,广州与留学人员接洽项目479个,签订合作意向书17份,项目意向投资超过4700多万元人民币,可谓初露锋芒。
然而,曲终人未散。广州方面发现有许多留学人员并不急着回去过新年,而是纷纷改签机票推迟归期。
一问方知,他们要去毗邻的深圳看一看。
这一去,呼啦啦就是200多人。
原来,深圳市“暗度陈仓”,借势发力,通过各种渠道向这300多名留学人员发出了邀请。
特区的魅力真是不一样。虽说没有官方出面组织,但民间洽谈甚为活跃。事后,深圳市并无此间的成交纪录。但据估计,广州留学人员交流会共有14个项目落户广州以外的城市,其中深圳至少占半。
广州市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李树均主任颇有大将风度,对此评价说:“深圳已蜚声海内外。他们打科技牌,打人才牌是出了名的。”
1992年,时任深圳市长的厉有为亲自率团赴美国“现场办公”。凡愿来深圳工作的留学生,均现场填表,现场洽谈条件。政府组团越洋招聘,这在中国尚无先例。
广州感到了压力。
1999年11月12日,广州市长林树森签发政府令,对留学人员来穗工作提供一系列创业优惠条件。
可几天前,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有诸多政策突破的深圳市,再次修改条例,将创业环境再优化。
1999年11月,深圳高交会。深圳市长李子彬特地向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40多名留学生发出邀请,并免费为他们提供几百万元的展位。
本次盛会,留学生们带来前沿的、领先的、含金量高的125个项目。
会后,出现了和一年前一模一样的戏剧性场面,所不同的是:这些留学生中的许多人去了广州。
1999年底,广州市政府将举办第二届留学人员交流会。这一次,括号里的“广州”二字将被抹去,变成“中国”。
广州和深圳,是中国经济最敏感的两个城市,它们感到了一种中国市场需求引导下的不可阻遏的潮流。
不抓住会后悔的!”
远在加拿大的李晶,原来耳朵里灌进了太多的“优惠”,决定回来看一看。
李晶的专业是药物合成,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完博士后之后,一直想回国做点事。回来后,他边走边看,一面了解政策情况,一面与朋友们交流信息。最后,尽管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为他提供回国优惠条件,他还是回去了。
“我想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寻求一个发展的支点。可我发现,国内的教学和科研体制与原来区别不大,国企改革的步子也不是很大。看来,回来还不是时候。”
然而,1997年,李晶突然杀了个“回马枪”。
没有任何部门或单位为他提供任何的优惠,李晶只是带着自己的技术回来了。他说:“创业的大好时机到来了。不抓住会后悔的!”
当年,李晶在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办起了自己的公司。他在搞科研的同时,将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场。现在,他已经与黑龙江一家制药厂建立了合作关系。
短短两年,李晶开发的治疗风湿、哮喘的新药上了临床。
15年前,某著名华裔学者曾提出警告:中国在美留学生,倘能回来10
%,不必大惊小怪;倘能回来20%,可以举杯庆贺了。
15年后,据官方数字:1992年至今,留学归国人员逐年增加,1996以来,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人数已超过了10万人。
张永和就是其中之一。
1996年,张永和辞去美国莱斯大学建筑系教授职务。他发现:绿卡并不能给他带来发展的机会。
这位在美国拿到建筑学硕士学位的中国年轻人,曾拿过一系列国际大奖: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物体设计竞赛第一名;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等等。1989年,他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然而,他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建筑师。在美国,除每星期上两次课外,张永和无所事事。他想业余时间搞些设计,可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里,机会微乎其微。
若干年前,旧金山富人区着了一把大火,张永和乐得一夜没睡觉。他连夜打电话到国内告诉家人:“明天我就有事做了!”
但机会并没有轮到张永和。第二天,当他赶到火灾区,发现那里已排起了长队———等在那里的建筑师比烧掉的房子还多。
张永和为这个电话感到脸红:“我怎么像中学政治经济学课本上的玻璃商,希望冰雹将所有人的玻璃打碎?”
“就这样闲下去,我已经知道自己退休时是什么样子。”张永和说:“尽管有车有房有绿卡,但太不刺激了。”
3年前,张永和赔了3万多美金卖掉了自己在旧金山湾畔的房子。那天,他最后一次站到窗前看落日。
“没事做时,我每天就这样看落日,很美的。”他说。可他更喜欢太阳升起的地方。
他回国了。他在北京创办了“非常建筑工作室”。
“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一切都在建设中。3年间,我们从未出去揽过活儿,光是找上门来的就做不过来,机会真是太多了!”张永和终于感到了“刺激”。
马江河的脚步则紧紧跟着中国政府入WTO的进程,一天都不愿耽搁。
一个月前,在美国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新泽西享有J.D.律师资格的马江河,放下手上的一切事务,匆匆打点行装回国了。
“我回来的目的是为了尽早抢占国内的法律服务市场。”马江河说:“中国加入WTO后,我的优势将非常明显:美国和中国的法律我都熟悉,无论中国人进入美国市场还是美国人来中国做生意,我的身份和经历都足以让他们信服。”
据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张汉林博士分析,WTO将引发中国留学生新的回国潮。“入世”之后,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范围不断加大,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这对既通晓国际惯例又精通双语的留学生来说,无疑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
1994年,王维嘉在美国创办了美国通用无线公司。去年,他开发生产的世界第一部扑克牌大小的掌上无线电脑瓜熟蒂落,在中国上海诞生了。
王维嘉激动不已:“这个机会我等了10年,整整10年!”
“我将终端生产放在中国,售后服务以及最重要的信息服务都到中国去做。”王维嘉说:“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市场,而且,正在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王维嘉于1985年赴美,在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所拥有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著名学府,王维嘉的头脑中抹不去这样的画面:
“你可以随便问一个迎面走来的电气工程系学生:‘你将来干什么?’他也许戴着深度眼镜,也许驼着背,但他们只会给你一个答案:‘我要办公司。’”
“在中国,我一讲创业就有许多感兴趣的人来听。我总是问他们,是否像我一样想创业想了10年。”王维嘉异常冷静:“创业不是早晨醒来一睁眼就决定的,要进行心理、精神、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准备,直到有一天你能够坦然面对机会。”
王维嘉在准备着。10年来,无论是学习、任教,还是工作、研究,他一直在寻找着机会。
“我相信,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市场应当培养第一大产业。”果不出王维嘉所料,今天的中国人终于有了这种意识。于是,无线掌上联网的大潮自中国上海开始了。
有人说,无线掌上电脑,是5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的一个制高点。
张朝阳也抢占了一个制高点。他的成功是一介书生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站到了一个恰当的焦点上。
张朝阳说:“发生在我身上的奇迹有可能会被复制。说不定在某一个时候,某一个地点,也可以COPY同样一个故事。但是,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中国这几年互联网的起步,任何一个人来到中国的土地上都做不成。”
张朝阳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1995年回国任InternetSeurities驻中国首席代表。然而,他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终极目标:做一个职业企业家。他创建了“搜狐”。
张朝阳承认,自己在中国做成了一件事。他认为,这是自己观察力、学识、魄力以及理念综合积淀的结果。只有这样,当机会到来之时,才有可能“站到一个恰当的焦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