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送孩子出国的家长都缺乏一种思想准备:孩子在家中存在的个性缺陷,不会在出国后一夜间消失,新的环境因素可以让孩子变好,也可能更糟。正所谓“师傅带入门,修行在个人。”
    把孩子教育留给“洋师傅”?
    正在德国留学的广州女孩小范,经常与父母保持“热线联络”,不是上网聊天,就是E-MAIL往来。学校的环境和教学质量怎么样?小范每天上几堂课?功课好不好?吃什么菜?心里在想什么?和同学的关系融洽吗?她的父母都大体掌握。
    然而像小范这样肯主动与父母谈心的孩子并不多,一些父母只知道孩子在外面一切都好,却不知道孩子会随心所欲地缺课;或是从网上下载香港电视剧集,躲到宿舍里没日没夜地看;到了冬天更是懒得起床去上课……据了解,由于国外的许多学校允许学生不按时毕业,有的甚至允许将学业拖上10年,因此那些缺乏奋斗精神的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之下,很容易自我放松。
    事实上,像钱钟书著名小说《围城》里的“现代方鸿渐”大有人在———家长千辛万苦供孩子“镀金”,但镀回来的是别的什么就很难说。有专家指出,不少家长在孩子没出国时就缺乏与孩子的深入沟通,部分家长甚至在自己教育不好孩子的情况下,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洋师傅”,这些动机都是相当荒谬的。
    一位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博士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有奋斗精神的孩子才能够学得好,否则就算家长以金钱为代价把孩子送进国外最好的学校,也一样不成材。”
    孩子在国外报喜不报忧?
    国内驻瑞士某机构的工作人员文强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两年前她出国时,一位家长托她顺道看看孩子。在瑞士见到了这位孩子后,发现真实情况与他母亲的描述差距太远———孩子所在的学校是一家极简陋的私立酒店学校,只有100多平方米,教学管理也很混乱,学生们只要交学费,每天爱干嘛就干嘛。对此孩子也很无奈:“这些东西告诉父母有什么用呢?我不想增加他们的担心。”孩子不愿回去面对父母、拆穿谎言,可是在这里又学不到什么东西,只好整天混混噩噩度过。
    对于这样令人沉痛的事例,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前教育参赞张祖望说:“作为父母,是否应当反思一下,送孩子出国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为家长准备好了吗?
    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较高质量的教育水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相对“硬气”的“洋文凭”对于中国为数众多家长和学生来说,吸引力仍是巨大的。而国内相对薄弱的教育能力和旺盛的教育需求间的矛盾,将使中学生出国留学继续成为挡不住的热潮。
    在这组报道结束之际,我们请家长们扪心自问:“我为什么送孩子出国?我对办理出国留学的相关情况非常了解吗?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接受孩子独自在外闯荡的任何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