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网络第一束火炬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23

  电脑互联的设想,无疑从实验室发端。究竟从哪一时刻起,电脑科学家想到了要把电脑连接在一起?

  本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还在大型计算机一统天下的时代,美国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计算机供不应求的危机。数以千计的工科学生带着成箱的穿孔卡片涌进电脑机房,申请处理数据的机时,却常常需要等待一个星期以上的时间才可能轮到一次。像IBM709那样的大型机,其计算速度早已足够应付学生们的所有要求,但它们都只能同时执行一件任务。程序员们早就知道,大型机即使在处理一叠卡片时,大部分时间也是闲着的,为什么不能让许多用户同时分享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呢?

  分享而不是组合,这种看似与电脑网络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却实实在在地通向了联网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麻省理工学院(MIT)和MIT林肯实验室功不可没。

  林肯实验室创建于1951年。当时,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冷战日趋加剧,美国政府希望把电脑的优势用于军事目的,建立一个能使国家边境免遭空袭的半自动地面防御系统(SAGE)。美国空军跑到麻省理工学院求援,希望把“旋风”电脑作为SAGE的主要部件,并许以每年100万美元的巨额研制经费。

  “旋风”是MIT计算机实验室主任杰·弗雷斯特的得意之作,也是50年代初运算速度最高的计算机。“腰缠”着空军提供的“万贯”,杰·弗雷斯特振臂一呼应者云集。MIT当即为他召来400名优秀的工程师,林肯实验室应运而生,主要从事远距离早期预警研究。

  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MIT心理声学教授的约瑟夫·立克里德走进林肯实验室的地下室,遇到电脑工程师卫斯理·克拉克,后者给他看了一台林肯实验室工程师肯·奥尔森创办DEC公司时研制的PDP小型机原型。立克里德从此迷上了电脑,转而掉头把他研究项目的主题“人际关系”,改换成了“人机关系”。

  随着立克里德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日益浓厚,他愈来愈固执地确信计算机将改变整个社会。他认为,大部分人都会像他这样对待电脑:了解,继而产生兴趣,最后亲自参与。他甚至天才地预测说:未来无数的“家用计算机控制盘”将与电视连接起来,组成一张巨大的网,人们能与计算机进行真正有效的信息交流。

  1960年,心理学家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计算机研究论文《人机共生关系》。立克里德写道:人与其“合作伙伴电子计算机”将携手共创合作型决策方式,人机联手远比各自单干优越,工作会出色得多。就是这位立克里德,在他担任美国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信息处理技术处负责人期间,拨款资助MIT将一台IBM大型机进行再加工,增添了一批带有键盘的监视器终端,使一群终端共享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这基本上就是最早的一种分时系统,即把时间分割成片段实现多人共用一台电脑,但几乎感觉不到别人也在操作。这些终端分布于MIT校园各处,然后用导线与大型机连接。立克里德以他天才的思想和实践,点燃了网络第一束火炬。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欢腾雀跃,依托这种“联网”的终端组成了一个个电脑小组,研究操作系统软件,通宵达旦地编写各种各样的程序。MIT的学生认为科幻游戏或许更能发挥电脑的优势,格拉兹等3位大学生编制出世界上第一款游戏程序“空间大战”,多个选手可以同时在“太空”里搏杀———这也是联网用户分时运行同一程序的第一个实例。

  更重要的是,分时系统使林肯实验室的工程师们逐渐熟悉了人机交互和联网技术,一批电脑通讯技术人才在这里成长,为即将进行的网络实验创造了有利的基础。到60年代末,世界上约有3万台大型机,分时系统和联网终端,联网成为发挥这种价值数百万电脑能力的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