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以往青年的学习和受教育,是在走上劳动岗位以前的任务;未来社会,教育与劳动将是一种双向循环,教育不再是一件阶段性任务,而将伴随人的终身。
21世纪的青年研究,要在改革现有教育体制、为青年提供更广泛的受教育机会以及造就知识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比尔·盖茨说:新世纪衡量贫富的尺度将是教育。与此同理,新世纪衡量青年发展的尺度将是受教育程度。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型劳动者的必备素质。重视培养青年的创新意识,开发青年的创造能力,正是知识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据一项权威的调查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
青少年创造力开发不足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中国教育和欧美国家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的教育历来重知识的传授、记忆和积累,欧美的教育则重启发、思考和创新。正是这种重记忆轻创新的教育,束缚或压抑了不少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何为素质教育?尽管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核心在开发创造力。离开创造力的开发,即无素质教育可言。
信息网络,这个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还相当陌生的词语,如今已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流行语。“你吃饭了吗?”的问候,已渐渐被“你上网了吗?”所取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1998年6月上网用户为117.5万,时隔一年,到1999年6月已猛增到200万户,而且趋势还在迅猛上涨。上网用户中,青年是主体,其中21~35岁的青年人占79.2%,网民的平均年龄为27岁。
目前,有人肯定网络孕育面向未来的现代素质、造就推动社会变迁的新生力量等积极作用;有人则指出其信息崇拜、个性消失、疏于人际交往、偏离社会规范、阻碍社会化进程等消极影响;有人在向青年倡导网上读书,网上交友,网上遨游,网上购物……而亦有人发出“网络:要不要对青少年设防?”的呼声。看来,对于这些问题的准确判断,尚待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与青年之间的互动,是21世纪不容忽视的一个全新课题。
新世纪人类的生存竞争,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青年面临的最激烈的竞争,莫过于求学和求职两大方面。
“学习乃知识时代青年的立身之本”,在21世纪不仅是青年的共识,更是他们的行动。
21世纪求职的竞争将更为严峻。一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仍难缓解。二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并在短期内不会有质的改变。
求学和求职,这两大事关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今后将呈何态势,必然要成为未来青年发展不容回避的课题。
21世纪的青年,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眼光将转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讲究生活质量将成为一种新时尚。
物质消费、文化消费将出现新的走势。特别是青年的休闲方式,将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而走向多样,将出现求知型消闲、上网型消闲、体育型消闲、娱乐型消闲、旅游型消闲和收藏型消闲等多种类型。
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对21世纪全社会形成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已经或将会产生哪些影响,需要有更深入的探究与预测。
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层面的变化也将充分显露。有专家预言,在强大的物质面前,人们将经历一场精神的困惑,出现人格的失落。因此呼吁在新一代的培养教育中,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开发,而且要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
美国学者的研究认为,未来社会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可能占20~30%,人格因素要占70~80%。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由此提出情商的概念,主张人们在重视智商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格的力量和健康人格的培养。21世纪我国青年的教育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必须对健康人格的养成给以特别的关注,青年研究对此不应有任何形式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