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的。所谓数学现实,即指学生学习相关新知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吨”虽然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但学生已经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有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吨”或听别人说起“吨”。上课依始,老师从1只苹果200克——1箱苹果8千克——1堆苹果250箱,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用这辆卡车(限载2T),一次能运完吗?”从学生熟悉的质量单位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推想,诱发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2、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节有关计量单位内容的概念课,如何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呢?老师从学习内容的抽象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了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方式。在引入质量单位吨时,让学生进行猜测和推想;在了解吨的符号标记和与千克的进率时采用自学讨论法;在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时,让学生动手拎拎大米、说说感受、合理想象,并估计大约多少名同学的体重之和为1吨,再听一听1吨物体落地的声音,说一说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等。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不断经历、体验、感受和探索,从而真切地感受到1吨到底有多重,获得关于“吨”的丰富认识。这样的体验性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执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执教者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如果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数学活动的数学化,更注重活动过程的指导性,更多些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体验,以及在多媒体课件中防止一些非数学信息的干扰等,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