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他们也是北京的孩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21

  2月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完成了一项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这项调查以94名在京打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状况为背景,带我们走进了一群陌生的“北京孩子”的真实生活。他们生长在北京,却没能融入北京,他们对北京的全部印象就是自家门口的垃圾山,拥挤得只能放下一张床的破房子,以及从早忙到晚的父母……

  

50%的孩子没到过北京的任何公园

  也许,您不会相信,这些已经随父母在北京居住了几年的孩子中,竟有近一半人,从未去过北京的任何一个公园;另外有一些孩子除了去过一次天安门外,其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只有三个孩子的父母带他们去过多个公园。许多孩子说:“北京一点儿意思也没有,还没有老家好玩,放学后,除了呆在家里,哪儿都不能去。”

  95%的打工者驻家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大多比较脏乱。这些从全国各地农村来的孩子,既找不到原来生活中的乡村野趣,也完全感受不到北京的现代繁华。

  调查中,有33位打工者表示,他们出门打工挣钱是为了孩子今后有更好的发展,但从他们目前在北京的生活来看,他们除了给孩子提供吃、穿以外,很难再满足孩子其他方面的要求了,哪怕只是给孩子开开眼界。

  通过对每位孩子父母的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人之所以没带孩子去公园,一是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做不到;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有这个必要。

  

75%的孩子与父母同睡一床

  实地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孩子家庭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还有四成孩子的家庭居住面积在10—14平方米之间,其余的孩子家庭居住面积虽然超过20平方米,但基本是多口人共同居住(如同住的还有姑姑或叔叔)。还有些家庭,房子虽然大些,但有一半的房子是用于谋生(裁缝、商店、豆腐房等)的。由于住房拥挤,大多数家庭放置完大床后就几乎剩不了多少空间,有的家中只有一张用于放电视兼吃饭的小桌子,上面还摆放着许多物品,因而大多数孩子只好在床上完成作业。

  另外,在被调查的94名孩子中,75%以上的家里只有一张床,所以他们只能与父母同睡一床,其中有33个孩子还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同睡一床。这些孩子年龄都在9—14岁之间,这种拥挤的居住状况,显然既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也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育。

  

50%的孩子晚上陪他们的是电视不是父母

  这些打工的父母,有的是在早市、日杂等市场打工;有的是在一些单位或宿舍当电梯工;有的甚至专门从事傍晚出门谋生的活计(等工商人员和警察下班回家),如烤羊肉串、在商场门口和过街天桥上摆摊、开“摩的”。所有这些工作都使他们早出晚归,导致孩子们有较长的时间只能独自在家。在我们调查的94个孩子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放学回家时,父母还未回家。许多打工者回到家都已是晚上8点多钟,简单的饭菜做好后已到9点钟,而劳累了一天的他们这时也到了休息的时间了。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无论这些孩子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好还是坏,家家都有一台电视机,只是有大小和新旧的区别。父母们担心孩子下学回家后在外面乱跑,便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就在家看电视。

  这种生活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有一位女孩,母亲干的是夜晚电梯工,每天只能和母亲在一起一个多小时,晚上必须自己一人先睡觉。她告诉调查员,每晚她都非常害怕,她把电视机开着,因为,“这样就好像家里有人在说话一样,坏人就不敢进来了”。

  

40%的孩子最担心外人看到自己的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意外地获得了一个信息:尽管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挣钱不容易,但是他们并不担心父母什么时候会没有工作,什么时候家里会没钱买米下锅,也不担心自己是否会辍学或今后有什么样的前途。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最担心的是:让别人看到自己那个不体面的家(房子)。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员提出要看看他们的家,结果有近40%的孩子马上表现出沉默,还有十几个孩子对调查员马上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再接受进一步的访谈,还有两个孩子在听完这一要求后立即就流泪了。有些孩子在调查员的耐心劝说下,终于同意带他们去自己家里看看,但这些孩子一路上不再说话,有的孩子带着调查员绕了很多路,最后远远地指着房子说“那就是”,并希望调查员能就此留住脚步,这些孩子都非常担心外人看到他们家庭的狭小和破旧。

  事实上,有些孩子的家根本不是房子而是棚子,有的“家”甚至就搭建在自己捡垃圾的垃圾堆上。

  

孩子父母最担心被驱赶

  与孩子们的担心不同,父母最担心的是被驱赶。在与他们交谈时,调查员劝导他们应该尽量在节假日抽点时间带孩子们出去玩玩,以便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增加孩子们对北京的感受(有几个被调查的孩子说,北京又脏又破,没有他们老家好。他们看到和接触到的环境也的确如此)。但是,有60%的父母表示,每逢节假日,公安机关对外地人的驱赶十分厉害,一旦被抓住,要么交很多罚款才能回来;要么被抓到工地义务干3个月的活。所以,节假日他们反而更不敢出门。

  

孩子们说只要跟爸妈在一起就好

  许多被调查的孩子,都是在与父母分离了很长时间后,才到北京来的。他们在来北京之前,每年仅能见父母一面,而家住边远省份的孩子,由于路费较贵,两三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他们在老家时非常想念父母。现在来到北京,居住得很拥挤,而且生活条件也许比老家还要差,但是他们却说,只要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就好”。

  

共同的希望孩子能上大学

  许多接受调查的孩子希望,长大以后能像调查员哥哥、姐姐那样———读大学。同时,64%的被调查孩子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上大学(其实他们对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并没有明确的想法),这些家长中,有12人是文盲,24人读过小学,39人读到初中,15人高中毕业。大多数家长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一些书,不要像自己一样,“只要孩子愿意上学,再苦再累也要供”。

  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家庭在孩子上学问题上,仍有很强的重男轻女倾向。许多家庭都有两个或三个孩子在上学,尽管这种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学校收费低廉,但同时负担几个孩子的书本费、交通费和中午的饭费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些人家把男孩送到北京正规的小学校就读(平均每年学费2—3千元),女孩则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

  在长达三年的调查中,我们试图用照相机记录下他们的真实生活,但是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睛和惊恐、羞涩的眼神,我们放弃了。其实也无需刻意去寻找、观察他们,这些孩子就生活在我们北京人的身边。但一直以来,我们却习惯地忽视他们的存在,也从没有想过去关注他们的生活,没有去想这些孩子同你的、我的孩子一样,同样是生活在北京的孩子,他们也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