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天才少女经历成长烦恼(2)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25

她的父母又急又气,不得不先让女儿休学在家。他们曾千方百计找到那两位记者,恳请他们澄清事实,并向孩子说一句致歉的话,但被拒绝了。两位记者称他们有关报道的新闻来源是由校方提供的,而校方对此并不认同。

  ■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

  近日,在《辽沈晚报》报道了张天天近况,并言称她盼望母校及恩师站出来替自己说句公道话之后,沈阳76中终于打破沉寂,对媒体透露,张天天一直是该校中等偏上的特长生,出书以后由于社会活动多使其成绩受到一些影响。至于她的初二期末考试成绩究竟如何,校方则推说,原始成绩单不在学校,试卷也无从查找,而且学生成绩属于个人隐私,不宜宣传。

  张天天说,其实,试卷和成绩单现在都在我手上。可当她的父母拿着试卷和成绩册去找学校领导时,校领导却设法回避了。这是2月20日左右的事,如此一来,使得原本极易澄清的事实变得有些扑朔迷离。对大人,张天天越发搞不懂了,而她又偏偏是执拗的孩子,她觉得对于学生而言,考试不及格是一种耻辱,其他的还在其次。

  ■仅给孩子美好教育是不够的

  张天天的父亲叫张修梦,是个朴素耿直的东北汉子,和天天的妈妈王辉双双做过中学教师,两人都是文学爱好者,生活虽然清贫,但是有梦,有诗。后来他们同时遭遇下岗,但对文学痴心不改。受文化馆的委托,欣然承担了当地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工作。

  那是一段快乐又丰富的日子,张天天也在美好的日子里不期而至。父母虽然没有钱买胎教书籍和磁带,但她却可以藏在妈妈肚子里听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民间老艺人说那些悠远的、新奇的、美丽的故事和传说。世界上还能有比这更好的胎教吗?

  天天出生时,她的家还在虎石台镇后面的另一个更小的镇子上,那儿和大自然靠得更近。房前就是一片绿野阡陌,不远处的湖泊碧水如蓝,还有那条一里地长的黄花沟,每到春天繁华灼灼,绿草茵茵。从小到大,父母没逼她认过一个方块字,没强制她背过一首古诗,却总在清晨或傍晚牵着她的手去湖边听蛙叫蝉鸣,或去黄花沟看遍地花开,也看落英缤纷。直到现在,天天对植物和小动物都有着特别的偏爱,8岁时她偷偷写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小说《参娃历险记》,里面就有黄花沟的影子。

  张修梦现在承认,总想潜移默化地给女儿以真善美的感性认识,无论何时都愿意孩子做个诚实善良的人,这一点他们做到了。但是没有尽早告诉孩子世道艰难和人心叵测也不能不说是个失误,社会和生活都是复杂的,单单指给她看美好的一面是不够的,否则当她看到哪怕是一点点不美好,她都会觉得难以容忍,何况天天是个敏锐的孩子。

  ■爱和支持

  天天非常感念自己的父母。她说在她最苦恼的时候又是双亲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与支持,就像小时候背着她去民间采风,领着她郊游,在她还未识字时先教会她查字典,那么自然地把她带进了文学殿堂。

  在父母的帮助和劝慰下,张天天经过数月的调整,尤其是最近得到当地媒体和读者支持,她的心境已日趋平和。她说,虽然现实中的人不能像童话中的人一样完美,但在被失实报道后她仍宁愿相信这只是一场误会。

  现在由于身体原因她会遵医嘱再休息一段时间,但她根本闲不住,除了看书写作,还有一件事雷打不动,就是每晚看电视剧《西游记》。

  ■一家人组成的工作室

  早在半年多前,“张天天工作室”即已成立,除却已列入出版计划的不算,她还打算以儿时创作的《参娃历险记》为蓝本重写一部《百草大战》,另一部历史小说《玛雅王朝》也在构思当中。虽说10岁时她已广泛涉猎现实主义名著,尤爱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但毕竟个人生活阅历不够,对现实题材尚难驾驭,因此她的创作仍定位于自己的强项———童话和科幻。

  她的父母也是这个工作室的成员,由于做过老师,父亲张修梦写起教辅书来得心应手,母亲王辉则以照料父女俩为己任,搞搞内务外勤。张天天有点替自己的妈妈惋惜,因为她年轻时曾经发表过许多优美的诗作。

  和众多父母亲一样,张天天的爸妈实际上很希望自己的女儿按部就班地上学,升一所好高中,再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今他们却平静地说,一切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们还想为女儿添置一台带语音录入系统的电脑,给孩子的创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尽管张天天已小有名气,但她的父母坚持认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说她站在班里的女生堆里甚至是最不起眼的一个。长这么大她没搽过雪花膏;没穿过40块钱以上的新衣;没有一只花发卡或是头花儿什么的。她的零用钱全部用来买书,她的时间也都用在读书写作上了。即便如此,她一样会经历成长中的烦恼,由于对文学的痴迷和热爱,她的烦恼可能会更多,更深刻一点,但经过此番历练她说自己肯定不会再为什么闲言碎语而烦恼了。

  蛹在化蝶以前的每一点蜕变都是痛苦的,但每痛苦一次也标志着向成熟迈进一步,人也是在烦恼和痛苦的历练中渐渐长大成熟的,就算是天才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