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停办少年班的四个悬念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14

    武汉地区高校中惟一开办大学“少年班”的华中理工大学,日前 已决定从今年起停止招生。消息一传出,便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议 论。

    华中理工大学自1985年开办“少年班”至今,已培养了近200名少 年大学生,其中有我国最年轻的一对博士夫妇,有计算机软件公司副 总裁、留美博士和中科院院士等许多人才。

    “少年班”俗称“神童班”。近20年来,关于少年大学生的赞扬 和批评的声音始终交织在一起。华中工大停招“少年班”的消息,再 一次给人们留下了评说的悬念。   

    悬念一:因材施教还是拔苗助长?

    1985年,华中工大开办“少年班”时,特地为“少年班”安排了 专门的教室和辅导老师,每年招生一般不超过15人,少则只有6人。后 来,华中工大不再专设“少年班”,其少年大学生均进入电信系“提 高班”(本硕连读),与正常年龄入学的大学生一起学习,并接受 “末位淘汰制”;同时,经普通高考进入电信系等6个专业的高分者, 进校后再经一次选拔,也可以进入“提高班”。

    “少年班”开办之初,曾被誉为“我国高等教育园地里的一朵奇 葩”,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提高人才培养效 益的有益探索。

    十几年过去后,华中工大一位党委副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少年班”时就会发现,把正在读高二、年龄小于 15岁的孩子录取进大学进行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显得有些拔苗助长。

    据介绍,近几年来,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进入“少年班”的 资格———小于15岁,不惜修改户口虚报年龄。1999年华中工大录取 8名少年大学生,其中两人虚报了年龄,被取消入学资格。

    华中工大教务处一位副处长说,对同一个教学计划,少年大学生 与那些按部就班经高考选拔的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华中工大99级电信系“提高班”实行的是本硕连读制,每学期开 设的课程都在10多门以上,课程安排比其他班要重许多。同学们的业 余时间大部分都用在了学习上,他们普遍反映:压力太大了。

    压力大的结果如何呢?据电信系“提高班”辅导员老师说,从总 体上看,少年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很突出,大多数处在班上中等偏 下水平。

    悬念二:“成人感”还是“儿童心”?

    华中工大少年大学生的主要来源是:提前一年上小学、小学5年制、 提前一年参加高考者,因而,他们进入大学的年龄一般比正常入学的 大学生小3岁,平均入学年龄15岁左右。

    据介绍,“少年班”同学最明显的优势是他们都很聪明,但自觉 性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为人处世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不足,有时 还需要老师督促他们按时起床和洗衣服。

    有个“少年班”的学生,玩网络游戏“名声在外”,虽然他明知 这样不对,但常常管不住自己,玩着玩着就上瘾了,很影响学习。辅 导员老师说,从正常的教育规律来看,少年大学生的年龄并不适合紧 张的学习,他们和许多大哥哥大姐姐们在一起,心理压力很大,一旦 受不了压力而被淘汰的话,对其自信心及未来的生活道路都会产生不 良的影响。

    据上海交通大学每年对大学新生进行的心理测试表明,普通大学 新生一般都显示出“心态结构平衡”,而“少年班”的学生往往会出 现两个极端:要么“刚愎自用”,要么“城府极深”,或两者兼而有 之。

    老师们认为,少年大学生出现心理“变异”的原因,在于他们过 早地成了大学生,以为社会已经承认他们是成人了,其实他们还是孩 子。“成人感”与“儿童心”之间的矛盾造成人格分裂,导致性格内 向,甚至出现偏执。

    教育界专家以为,智力超常儿童跟不上大学进程多半是非智力因 素影响。主要是:自控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中学学习与大学学 习脱钩导致知识结构天生有缺陷。   

    悬念三: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

    在人们的预期中,“少年班”就是一个培养高科技英才,造就像 华罗庚、陈景润、钱学森等顶尖科学家的地方。所以,继1978年3月中 国科技大学成立第一期“少年班”后,全国各大院校争相效仿,北大、 清华、复旦、南大、华中工大等12所高校也招收少年大学生。

    如此兴师动众地举办“少年班”,究竟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 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少年班”里是否出人才?

    现实是残酷的。“少年班”开设至今已超过20个年头,人们并没 有听说哪里又出了个华罗庚或陈景润?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为培养这 些“少年班”学生,往往要比培养普通大学生多花10倍以上的力气, 而人才出现的数量与质量却不成正比。

    这也是人们对“少年班”持异议的重要依据之一。

    资料显示,在我国,确实存在着占人口3%的智力超常儿童。这些 儿童大多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旦他们得到科学的 后天教育,极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所以,赞成举办“少年班”的论者认为,少年大学生们虽说只比 常规大学生小三到四岁,但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 这三四年时间造成的差异是一种“质变”性的。因此,应该宽容地看 待他们的孩子气和不懂事,应以平稳的心态加以引导,最忌以媚俗为 目的的强调、夸大和不负责任的指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在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即2~ 8岁、12~14岁),一年的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效果,超过在智力发 展其他时期的8~10年。因此,当我们以科学的方式肯定了智力超常儿 童的存在之后,那么,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特殊教育, 其合理性毋庸置疑。   

    悬念四:及早废止还是因噎废食?

    在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 主席、中南工业大学教授蔡自兴向国家教育部门呼吁:应及早废止大 学“少年班”。

    蔡自兴指出,如果说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许过高、常有拔苗助长 的急切,尚可理解为人之私情的话,那么由社会部门、机构把这种急 切的期许付诸于有组织的行为,就值得深刻反省了。

    蔡自兴的理由是,大学“少年班”把所谓的“神童”单独编班学 习,派专人管理他们,这样做既不利于少年同学的成长,又造成学校 和社会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少年班”对那些入学少年也 并非好事。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必然有损少年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日后 成为平庸之辈,甚至出现早熟、早衰。即使不因智力超负荷造成伤害, 他们毕业后对社会和工作的适应情况也往往比普通大学生差,甚至毕 业后仍需继续特殊“护理”,或者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而遭淘汰。

    但也有主张不要因噎废食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查子秀教授认为, 超常儿童有着不同的发展类型,有的是跃进式的,有的是渐进式的, 有的是波浪式的,有的是后起式的,有的则是滑落式的,但超常儿童 约占人口的3%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长期的研究发现,超常儿童 在智力、个性、创造力等方面与常态儿童相比有明显差异,必须实施 因材施教。

    在美国,1974年就已为超常教育立法,在其政府部门,设有专门 的天才儿童局;在师范院校开设了课程,培养超常教育的师资力量。 而我国的超常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然,蔡自兴也并不是绝对反对确实拔尖的“神童”提前进入大 学。他说,本来大学对大学生入学年龄并没有严格限制。古今中外, 少年上大学者并不鲜见,只是没有单独为他们开设“少年班”、享受 特殊待遇的必要。

    华中工大的有关人士也表示,取消“少年班”并不意味着拒绝少 年人才,今后虽不再单独开办“少年班”,但若有突出的人才,他们 将采取特殊的方式予以录取。